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 60-70(第18/26页)

学。

    最重要的是,一年内学院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只要自己带足每日的口粮就行,每年末若能通过学院的考核,来年入学也将不收取任何的学费,若不能通过考核还想要继续学习下去的,就需要缴纳一定学费再入学,学制三年,三年后根据最终的考核评定,优秀者可以选择进入府衙当差或是留院任教,没有达到这两个任职标准又有一定本事的人,学院也会视具体情况分配合理的工作,至于学了三年还一无所成的,那就只能离开学院自谋出路了。

    告示的最后还提了一句,学院广纳贤才,学识渊博之士,一经录用,待遇从优。

    百姓们原不解其意,经过一旁衙役的解释后才明白,他们太子殿下要开的学堂不仅仅只是一个医学院,后面还会开设其他攻读经义的学堂,这第一批招收的学生,就是为了日后在各地开办学堂而培育的老师团队,所以入学的标准比较高,待他们学有所成可以担任老师之后,其他未经启蒙的孩童,都可以拜入他们的门下启蒙学习,学好了可以考大官的。

    普通百姓不知道经义是什么,也听不懂关于学院筹备的相关事宜,但是大官他们知道呀,那不是向来只有大家子弟才可以去担任的吗?

    怎么现在听着太子殿下的意思,现在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报名去学院学习后争取一个吃朝廷饭的机会,而且不止儿子可以去,连女儿都可以,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锦州的男女之差虽然没有中原地区那么刻板,各郡县之中也有女子担任官吏的情况,但那都是有着特殊技能且技艺精湛的女子才能获得的稀缺机会,像这样把女子和男子放在同一个选择标准上的,似乎还是第一次。

    这让围观的百姓一瞬间有些反应不过来,但却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锦州毗邻百濮,民风本就相似,尤其是在底层百姓的眼里,女子和男子并没有什么分别,甚至一些身强力壮的女子在劳力上都能远超寻常男子,此前女子为官的机会不多,在他们看来完全是上面的那些官老爷在作怪,现在太子将这个规则打破,他们还要交口称赞呢。

    而且等到三年后,等这批学子学有所成之时,自家那些不识字的小儿女,也有机会去学习这些原本只有贵人才能学习的知识,争取一个为官任职吃朝廷饭的机会。

    怎么看,这都是与民有利的事情,家中有孩子的人迅速反应过来,头也不回的就向家的方向疾走而去,得赶紧回去麻溜收拾了家里的小儿女,不要等到三年后老师学成开课之时他们还只会玩泥巴。

    百姓大多不识字,自然也不知道读书这件事上有些什么章法,但混迹市井也能知道就算寻常老师傅找个学徒都要再三考教的,何况是能教人为官的老师,轻慢不得,否则就要辜负了殿下这个千秋仁政了。

    得到确切消息的百姓欣然离去,直呼太子仁德的同时,还一路逢人就说宣传这个政策,新来的百姓则在听完他们的描述之后两眼放光,两批人又热热闹闹的站在大街上讨论个不停。

    “瞧瞧咱们殿下,做什么事情都想着我们,现在府学招生,不收学费不分贵贱也就罢了,居然连女孩子都能去学习神医之道和为官之道。”

    “我家独就一个小囡,不似寻常娘子那般力壮,此前一直发愁她未来的依靠在哪里,本想送去绣坊让她学一门手艺,现在好了,直接让她在家中好好规整三年,等待这一批老师学成之后就拜在他们门下,为官为医端看她自己喜欢哪一个,也能在我们老去之时谋一口饭吃。”

    “可不是吗,绣坊的活计多伤眼睛啊,哪有做官和为医来得好,还收人尊敬,我也打算三年后把我家的孩子送去学堂,就算要学费我也咬牙给了。”

    “我家也有个小子,就是顽皮的太过,想送他去学习,又担心他学不好,白白浪费我的学费。”

    “我家的也是,大儿子还好,稳重,小儿子就犟得很。”

    短暂的热烈之后,百姓们自动分化成了两派,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巴不得现在学院就开门,忧愁的则站在一旁唉声叹气眉头蹙紧。

    “这有什么好忧愁的,学得好的皆大欢喜,让他继续学下去就行,学不好的就让他回家干活学手艺,太子殿下开的是学府,又不是像以前那些官老爷们开的赌坊一样,只让进不让出。”

    “这位兄台言之有理,我也是这么想的,试一试总比让他一直做睁眼瞎好。”

    “不错,万一孩子真有天赋,可不能让脾气耽搁了。”

    “等我回去就好好规整他,不信三年的时光还教不出一个好脾来。”

    百姓们议论纷纷,都对自家孩子三年后上学院这个事情满怀期待,却没有任何人质疑这个告示的内容最终是否真的能实现,毕竟从太子来了以后,他们的幸福感是肉眼可见的蹭蹭上涨,大到城门新修建起的高厚城墙和锦州渡的临水邬堡,小到街头巷尾的平整坚实水泥路和干净整洁的都厕,就连最近推出用来替代厕筹的草纸,每一项都昭示着太子在干大事业的同时也不忘他们百姓,这让他们对太子做出的每一项决定都信任万分。

    至于前段时间疯传了一阵的谣言,根本没有人去在意,就算上京的皇帝真的死了又如何,中原再乱做一团,也和他们锦州没有太大的关系,有巨川阻隔,再加上太子殿下最近在那里新建的工事,百姓们都确信中原的兵马此刻很难突破防线抵达锦州,战火自然也烧不到他们的头上,巴不得一辈子都能生活在太子的治下。

    现今这种好日子,放半年前谁敢想呢。

    第68章 第68章 太子的春宴邀请函

    就连百姓自己都没注意到,他们把虞煜默认成统治者的同时,下意识都忽略了其余郡府和州府的存在。

    看着迷惑而来惊喜离去的百姓们,情况发展迅速得让留下解说的衙役措手不及,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好歹是完成了上官交给的宣传任务。

    同样的场景也上演在了广通郡中,只是宣传起来远没有古渡郡的效果这么好。

    不同于古渡郡只有城池中留有人烟,并没有遭受瘟疫祸害的广通郡除了郡城之外,治下的县、乡、里、亭都有人居住,为此还分别派遣了识字的官吏前去张贴告示,险些掏空了府衙的人手,也是在这个时候,广通郡郡城之外的人,才知道此前听到的传闻确有其事,太子真的接管了他们郡府。

    只是这告示里的内容,怎么听都觉得有些不真实的,上面的大官,真的会有这么好心吗?

    但前来宣传的人穿戴整齐,就是他们往日里见过的官吏模样,只是以前穿这种衣服的人来都是强征税粮和傜役的,今天却破天荒的带来了一个好似天降馅饼的消息,这让广通郡的百姓迟疑了。

    看出了百姓们有些抵触的情绪,前来宣传的官吏们也有些无奈,他们当然知道以前的同僚都是什么作风,虽然那些人全都被姜都尉和穆郡守处置了,可在他们的胡作非为之下,百姓对官府的好感和信任也荡然无存。

    而广通郡又不像古渡郡那般全沐浴在太子的福祉之下,太子的好政策还没有在他们广通郡全面铺开,以工代赈的范围也还局限在郡城附近,目前修建好了的只有郡城里的两座城墙,其他的县乡都还没享受到来自太子的仁政,也难怪他们不信任官府。

    官吏们看着站得离告示牌远远的百姓们,都在为完不成上官的交给的任务而愁眉苦脸,好不容易被提拔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