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殊醉酒花间: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苏景殊醉酒花间》 160-170(第12/24页)

   有之前伤人的事情在,族老和她家里人已经有所警惕,小姑娘再想反抗都难。

    现在这样就很好,编管说是流放软禁,其实也是保护小姑娘不被报复,等过几年遇上大赦天下重获自由,到时候小姑娘的年龄也大了,是嫁人还是自己生活都由她自己选。

    怎麽着都比现在强。

    许大人心情好,说完案子之後又开始说京城里的弯弯绕绕。

    虽说他们苏通判和京城的通信往来比他频繁,但是官场上的弯弯绕绕还得他来讲,让这小子自己去悟那就等吧,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他都不一定能悟出来到底是怎麽回事。

    看看他们年轻人写信都写了些什麽东西,他都不好意思说。

    摇头.jpg

    苏景殊不好意思的笑笑,他和亲朋好友写信也不只是介绍吃吃喝喝,偶尔也会打听点正经事好吧。

    像这次的案子,他爹和他的小夥伴都没少替他打听消息。

    不要小瞧他的消息来源,小道消息也很有用。

    许大人:盯.jpg

    苏大人:好吧,他承认他的小道消息中八卦居多,能用的并没有多少。

    可是这是有原因的,他的亲朋好友中,在京城的除了太子殿下其他一个有正经差事的都没有,身上有正经差事的又不在京城,小夥伴们喜欢和他八卦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不能怪他。

    人不能总在忙正经事,不正经的事情才最快乐。

    要不是他的小夥伴们老是关注错重点,知州大人能在登州知道司马大人在家不顾形象破口大骂吗?

    知州大人表示,他好歹在京城当了那麽多年的管,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不陌生,猜也能猜出来他们吵完之後是什麽反应,还用得着特意去打听?

    他把这臭小子留下来不是和他掰扯他和亲朋好友的信上写的是什麽,而是指点小年轻别觉得事情就这麽结束了。

    记住那几个被贬的官员的名字,没有意外的话,那些人将来能不能回京都会把他们当成眼中钉。

    案子能拖那麽久不是因为朝臣各有主张,主要还是个人恩怨。

    就拿那个被贬出去的刘述刘大人来说,先前王安石入朝任翰林学士兼侍讲时就被他洋洋洒洒写了近千言来反对,光不合适的理由就列了七八条。

    姓刘的坚持反对自首减刑不是他将律法看的有多崇高,而是他看王安石不顺眼只想和王安石对着干。

    朝中大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是这麽个想法。

    今时不同往日,王介甫已经不是那个朝臣争相结交的名臣,而是想要和官家一起在朝中兴风作浪的奸佞预备役。

    大宋现在是什麽情况,经得起他们那大刀阔斧的变动吗?

    不像话!

    他们在登州可能察觉不到,反正京城现在气氛非常紧张,阿云的案子送过去算是火上浇油。

    且等着吧,接下来还有的折腾。

    苏景殊不清楚朝中现在进行到了哪一步,但是凭他仅有的那点印象,接下来的党派之争比知州大人预想的严重的多。

    变法改革不怕一条道走到黑,就怕来回反复,今儿想出个政策明儿就叫停,神仙来了也干不下去。

    巧了,大宋的变法改革把这些不该踩的坑全踩了个遍儿,还屡教不改的来回踩,生怕江山安稳社稷太平一样,哪条路不能走偏要往哪儿走,堪称作死的典范。

    不要慌不要忙,该来的都会来,担心也没用。

    小小苏大人心里吐槽,面上依旧老老实实的听许大人讲官场上的弯弯绕绕。

    要不是京城的亲朋好友提前和许大人打过招呼,人家才不会费劲和他说这些。

    他又不是什麽不知好歹的人,许大人比他了解官场,现在不好好学,过几年回京城天知道会被隔空得罪的官员怎麽坑。

    那些家夥连皇帝都敢算计,还有他们不敢算计的人吗?

    当官有风险,进京需谨慎,消息不灵通真的能要命啊。

    许遵要说的其实也没多少,除了这次案子牵扯出来的弯弯绕绕就是朝堂上即将出现的风起云涌。

    官家在阿云的案子上难得强硬,十有八九就是在给後面的变法做准备。

    变法要的就是一个令行禁止,官家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的话底下人再怎麽能干也没用,要是这回还和之前范文正公那次一样,那之後也别再琢磨这事儿了。

    毕竟最终做主的是官家,必须要有官家在背後撑腰,没有官家这根主心骨什麽都白搭。

    苏景殊慎重的点点头,听懂了,他们许大人是个铁杆变法派,不过他们人不在京城,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没啥影响。

    在地方当官就这点不好,吵架都吵不上热乎的。

    不管怎麽说,拖了半年的案子终于能结案都是好事。

    案子结案,苏通判和许知州才能安心干其他的事情。

    登州地方小离权力中心也远,迎来送往之类的官场交际不多,除了日常公务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要忙,不然他们这一个知州一个通判也不能时刻盯着阿云的案子。

    事情少意味着空闲时间多,但是他们也不能总是闲着,还是得找点事情让自己忙活起来。

    许知州最近在忙着改造沙门岛,苏通判则是和州衙外面的菜地相亲相爱。

    这年头的官员大部分都是读书人,读书人都爱陶冶情操,对官府衙门的环境要求也很高,所以各州各府的绿化都做的很好。

    当然,京城之外的地方能看得过去的都仅限于衙门周围。

    登州好歹是个人丁兴旺的地方,州衙外面的绿地得有几十亩,不过别处的衙门绿地种的是花花草草,他们这儿全都改成了菜地。

    小小苏大人对此振振有词,花花草草是绿的,菜地也是绿的,种出来的菜还能供衙门食堂取用,换成菜地没毛病。

    他已经雇了那麽多老农来种西瓜,顺手把其他空地打理了正好解放衙役的双手。

    术业有专攻,比起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衙役,还是大半辈子都在种地的农人更靠谱。

    接下来要种的不光有西瓜,还有他悄咪咪弄出来的棉花红薯加玉米,他已经根据系统自带的介绍把时间都分配好了。

    六七月份吃西瓜,之後正好种玉米,来年春天正三四月份种红薯和棉花,土豆春秋都能种,见缝插针随便种点,运气好的话今年冬天就能吃上烤红薯和炸薯条。

    先让那些老农熟悉一下这些新作物,然後让掌管农事的官员来安排接下来该怎麽办。

    种地这种事情他和许大人都干不来,还得专业人士出马。

    新作物産量如何?对地力的损耗如何?一年种两季还是三季?轮作、间作还是套种?

    如果要扩大种植面积的话,多长时间能种出来足够的种子?官府收几成税?遇到天灾怎麽办?有多少官员能到乡村指导种植?百姓怕出差错不敢尝试该怎麽处理?

    好像没多少事,但是仔细一想又都是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