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殊醉酒花间: 290-3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苏景殊醉酒花间》 290-300(第17/19页)

时是京城人最多的时候,直到这次回京才发现之前还是见识少了。

    怎麽能挤的房檐上都是人?

    这要是在房顶上放个改良版的八牛弩,一下子下去能带走几十个人。

    城门之下,赵曙亲自率领群臣迎接大胜归来的北伐军。

    西夏已灭,燕云十六州也收了回来,荆湖两路同样喜报连连,大宋今非昔比,辽帝却被奸臣蒙蔽摒弃忠良,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

    他的大功臣们助他建立不世之功,理应得到最高规格的迎接。

    太祖太宗都没办到的事情在他们这一代办成,如何不算是不世之功?

    等过些年辽国内乱自取灭亡,到时祖宗们去唐朝皇帝面前转悠也能扬眉吐气,他们老赵家不怂。

    太子殿下压低声音,“爹,冷静,在外头呢。”

    他以为他爹在听到灭夏的消息时已经足够激动,没想到拿回燕云十六州後激动的一夜一夜的睡不着,也不看看自个儿虚成什麽样儿,睡觉那麽大的事儿能耽误吗?

    现在就激动的睡不着觉,将来灭辽还不得、咳咳、呸呸呸、不吉利的话都不准。

    他爹激动的睡不着觉,朝中大臣也没好哪儿去,两府相公恨不得天天在垂拱殿陪着他爹回忆往昔。

    别的相公有政事要忙没法一直待在垂拱殿,已经致仕的韩相公富相公身上没有差事压着,愣是能陪着他爹从白天说到晚上。

    你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也不能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皇帝光着和相公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政事可都落在他这个倒霉太子身上了。

    有没有人管管啊?

    冷静,淡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都和他学学不行吗?

    太子殿下觉得他们大宋的官员都太不顶事儿,一点点小事儿就激动的不要不要的,连他这个储君都不如。

    不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嘛,有什麽好激动的?

    摇头.jpg

    太子殿下拿激动的身边人没办法,只能努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他们别在大庭广衆之下激动的失了分寸。

    唉,还好大宋还有个靠谱的他。

    赵曙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住他的气势,实际上已经想到死後怎麽在仁宗皇帝面前嘚瑟了。

    不是瞧不上他吗?他这个被放弃了好几次的娃完成了大宋几代君臣都没能完成的伟业,亲儿子能比他更厉害?

    哼,曾经对他爱答不理,以後就是高攀不起,他可不是随随便便就不计前嫌的人。

    赵顼对他爹的小想法了如指掌,没办法,越长大越感觉他爹像小孩儿,一定是小时候没被好好对待所以长大後开始“返老还童”。

    这个家最靠谱的还得是他。

    太子殿下煞有其事的叹了口气,看着领头的功臣由远及近赶紧打起精神。

    大军回京最重要的是论功行赏,以往这种事情都是在大庆殿或者紫宸殿举行,这次朝堂上下都觉得应该举国同庆,两府相公和官家商量过後决定在城门宣读封赏诏书。

    提前写好诏书挑好声音洪亮的禁军,先在城门处让前来迎接大军的百姓一起乐呵乐呵,然後再回皇宫到大庆殿举行庆功宴。

    京城百姓高兴,回京的大军得到重视也高兴,一举两得。

    就是场面有点混乱。

    正常的封赏只会让功劳排在前头的几十个人进宫受赏,其他人在家等升官加爵的诏书就行。

    进宫受赏要准备妥当才去,不说提前三天沐浴焚香,至少要洗个澡换上官服再去,现在这刚长途跋涉回来所有人都灰头土脸的就来庆功总感觉怪怪的。

    “老师就是太讲究。”小姚同学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您回头看看,看大家笑的多开心。”

    论功行赏要的就是个热闹,他这辈子第一次领功,不介意官家给他两次领赏的机会。

    相信其他弟兄也都这麽想。

    灰头土脸怎麽了?只要他们笑的开心就不会显得灰头土脸。

    官家让他们十三座城门轮着听封赏都没关系,为了与民同乐他们愿意折腾。

    苏景殊:……

    好的,知道你想转着圈的炫耀了。

    这年头嗓音洪亮是难得的特长,科举考试唱名和现在这种宣读诏书的情况下都需要好嗓子,有这个天赋的士兵在禁军中非常吃香。

    城门处的论功行赏说是封赏其实就是炫耀,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宋的军队有多厉害,官家在封赏上从来不会厚此薄彼,于是把前不久已经举行过庆功宴的熙河军也拉出来了。

    人挤不进来没关系,念名的时候有他们就行。

    打仗是卖命的活儿,排在最前头的是各军主帅将领,狄青这个已经封王且领好几镇节度使的只有各种荣誉头衔和银钱赏赐,其他人没那麽高的爵位都有上升的空间。

    武将升官难,寄禄官从高到低有正任官、遥郡官、横行官、诸司正使、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无品杂阶,各官阶再细分划等足有六七十个小台阶。

    就拿被称为“贵官”的正任官来说,就分为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後、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几等。

    正任官不列入平常的磨勘序列,每升一级都需特旨方可升迁,没点亮眼的大功劳就算在战场上拼一辈子都挤不进去。

    官家这次大方的很,不看出身只看功劳,只要有功劳就往上升,听的武将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平时被苛待惯了,陡然间不压功不防备的说升就升还真有点不习惯。

    城墙上的人工大喇叭念完前头的几位将领就到了北伐军中的文官,第一位是中路军主帅张利一张大人,第二位就是随军深入山後九州又率先进入幽州稳定局势的苏景殊苏大人。

    升官加爵是肯定的,但是宰相副相也是没有的。

    没办法,某人年龄是硬伤。

    太子殿下悄悄朝小夥伴比划了个数字,现在当不了宰相没关系,反正他们的能耐天下人都看在眼里,等到三十岁时回京直接跨过副相当宰相。

    年轻是好事,证明他们有的是时间往上升。

    苏景殊对此早有预料,进不了政事堂不代表没有升迁的空间,听那一串儿大学士、大夫就知道他这升的比前面的张大人还夸张。

    张大人镇守河北十几年,现在的岁数哪个衙门都去得,没人会脑残的觉得一个五十岁左右还功勳出衆的官员去哪个衙门会资历不够。

    换成他就不行了,虽然官职勳爵都差不多,但是放他身上就是比放张大人身上显得突出。

    大宋没出过二十多岁的宰相,难道出过二十多岁的光禄大夫?

    还有後面那个开国郡公,官家真是太大方了呜呜呜。

    虽然不是小金大腿说的开国公,但是也只比开国公低一级,比王韶的开国侯都高。

    王韶是太原郡开国侯,他是澶渊郡开国公。

    大宋的行政区划是府州军监,但是州一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