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40-560(第20/27页)
寂了。
这些后辈们将他想的太好了,不过,他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辜负这些期望。
【就在正德君臣汲汲于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一隅,有一个青年正在完成他脱凡成圣的修行!】
评论区
“啊啊啊!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
“孔子之后唯一的圣人!”
“事实上,整个明朝对后世的影响可能都没有他一人来得多!”
……
天幕下的观众悚然一惊,这得是什么样的神人,才能超脱自己所在的朝代,得到天幕如此夸赞啊!
圣人之说也太夸张了吧!
千百年来只出了一位孔圣人,就连孟子也只是亚圣。
此子何德何能能被称为圣人!
明朝之前的观众都来了兴趣,儒家子弟自带批判的目光,想要挑一挑天幕的错漏,就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看向了天幕。
明朝初期众人更是带着三分期待,三分不服,再加上三分嫉妒,和一分看好戏的心情。
这好戏自然是要看他们的皇帝陛下的!
朱厚照惊喜道:“天幕说的可是王守仁!”
杨廷和神情复杂道:“陛下,天幕说的正是王守仁,字阳明!”
朱厚照立刻催促道:“朕发下的诏书到了何处,王先生何时能到北京!”
杨廷和:“回陛下,您不如直接在天幕上发言,王守仁不论在何处都能看到。”
朱厚照也深以为然!
朱佑樘好奇道:“诸位先生可知这位王阳明是何人?”
正德年间活跃之人,如今应该已经出生了吧。
三位阁老对视一眼,最后还是谢迁站了出来:“回陛下,臣倒是认识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年轻人,但臣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天幕所言之人。”
朱佑樘来了兴趣:“哦,不知是何人?可在朝中为官?”
谢迁道:“此人如今尚未进入朝堂,但他的父亲您也知道,正是大学士王华!”
朱佑樘惊喜道:“原来是王先生!”
王华如今是他的日讲官,他再熟悉不过了。
王华只能忐忑不安地上前回话,“陛下,犬子顽劣,整日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不肯好好读书,尚未通过科举吗,天幕说的王阳明定然不是犬子!”
王华十分希望天幕说的王阳明就是自家儿子,但他也知道圣人的分量,王家小门小户可背不动啊!
王华这个老父亲只能预先为儿子打补丁了,免得招人谗害……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此,立德、立功、立言便成为古人追求的三不朽!】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便将这三不朽都做到了极致!】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王守仁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天神自云端而来,怀抱赤子从天而降,因此他的祖父便为他取名为云,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王守仁到了五岁依旧不会说话,后来得到高僧指点改名“守仁”,才开口说话。但他一张口便能背诵祖父读过的书,聪慧的名声就此传了出来。】
【王家家资颇丰,王守仁一出生便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
【据后世考据,他的先祖可追溯到晋朝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的曾孙便是王羲之,王羲之之后三十代便是王守仁的曾祖王杰。】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
【明朝自天顺之后,便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因此,翰林学士地位尊崇清贵,是内阁辅臣的备用人选。】
【王华一时间成为北京城中的风云人物,王守仁也跟着祖父来到了京城。】
【十二岁那年,王守仁正式拜师读书,他年纪虽小,却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他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
【老师说是读书做官,但王守仁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从此,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
【他曾写过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天幕下传来了一阵嘘声,“大话谁不会说啊!”
“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谁年轻时,还没说过几句大话。”
“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想了。”
也有人反驳他们的观点。
“难道读书的目的就是货与帝王家?难道你们就没有成为圣贤的野望?”
……
这样的问题,自诩高贵的读书人是不会回答的。
他们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汲汲营营的普通人,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只能自欺欺人,通过打击别人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
【十三岁那年,王守仁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认为,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也不过是个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也不过是个诗人,都不是第一等的德业!】
王华终于确定了天幕说的就是他家那个混小子,他浑身的冷汗都快出来了,这死孩子,怎么什么都敢说!
【王守仁觉得,这么多年他熟读四书五经却找不到成为圣贤之路,或许是他的方向搞错了。】
【于是,他开始练习骑射,学习兵法,不肯专心读书。父亲王华已经将成功之路铺到了儿子的脚下,他却不肯踏上去,王华问他学这些做什么?王守仁却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王华这个读书读成状元的老爹气的够呛!】
朱佑樘突然对王先生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他们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儿子啊。
第556章 阳明心学
【为了学以致用,十五岁那年,王守仁首次离京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的王守仁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
【当时京城附近经常有强盗出没,关中也有“乱民”作乱,他便多次试图上书皇帝,献计献策平定战乱,却被父亲王华视为狂妄。】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守仁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拜谒了汉光武年间的伏波将军马援,醒来后他写下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王阳明的志向从成为圣贤,延伸到为国为民,安邦定国。】
【十六岁那年,他在父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