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们医院又穿了》 100-110(第5/15页)
翻译结束,看向惊愕的贺延年,顺便解释:“不止崔主任和段主任,邵馆长还找了营养科的医师……一大群人在为你一个人忙。”
贺延年无法完全抬起的脸,神色变了又变,好半晌才哽咽着开口:“大恩不言谢,有劳,某定当全力配合。”
正在这时,麻醉科段主任又向崔主任发出视频邀请,接通后的人像是等待第二次手术的赵潜,说话也很费力,看到蜷缩的贺延年,特别大声:
“姓贺的,某被惊马踢翻还活着!”
贺延年双手撑着床面,努力抬头,笑咧了嘴:“以后……一起玩投壶啊……”
每一个生命都很独特,在自然和意外面前格外脆弱,但生命自有韧性,就像他俩。
手机和抢救大厅里都有会心的笑声,音量不高却有奇特的感染力,让医护们忍不住嘴角上扬。
来吧,既然病人无条件配合,医护们就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抢救大厅的自动门打开,邵院长和金老进来,而崔主任刚好看到隐在门外的大长公主,招呼道:“不考虑一下?”
大长公主走进大厅,特别大方地点头致谢:“多年前坠马导致的腰伤,有劳崔主任了。”
崔主任笑了:“外面的推车随便挑一张,拍片去。”
抢救大厅的医护们又开始各自的日常工作,中午交班时,大家都看着周洁。
周洁想了想,压低嗓门:“虐得我昨晚都没睡好,你们想听吗?”
医护们一致摇头,生活工作已经够辛苦了,还遇到穿越这种糟心事,只想听小甜饼故事,比如刚才大长公主看贺延年的眼神就有一点甜。
而贺延年看大长公主的眼神,真的很让人心动啊。
一瞬间,医护们开始憧憬贺延年完成手术,昂首挺胸走向大长公主的情形了!
……
邵院长和金老离开抢救大厅时长舒一口气,贺延年吃饭了,大长公主也愿意接受检查,不容易。
接下来就是好消息,今天早上,国都城到方沙城的石板路已经全部铺完,工匠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调整以及相关的维护。
石板路铺好的消息迅速传开,车马队源源不断地从国都城万胜门出发,向方沙城行进。
正午时分,大长公主府、郑国公府、魏国公府都送来了大量的米面粮油、各种兽肉、蔬菜野菜等等,排在移动梯下方等待转运。
早就接到消息的保科长、工程师和志愿者们,就地取材,在正午以前,准备了两条自动转运带,液压叉车和转运车在医院西门待命。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天黑以前才全部转运完毕。
不仅是食堂的库房,就连供应科的大库房也被占用了一部分。
食堂樊主任写清单做交接,忙得连口水都没时间喝,望着满满当当的仓库,开心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暂时不用操心了。
第二天上午,在各科医护的努力下,第二移动医院的病患们都痊愈出院了,一部分活蹦乱跳自己走石板路回家,还有一部分是牛车马车送回国都城静养的。
而第一移动医院里,那些被困在地下的侏儒和机关师们,身体情况大为好转,刑部尚书梅敬竹派来囚车队把他们运回国都城。
两座移动医院终于清空了,医护们也不用每天跨区域上班,尤其方沙城里时时扬沙,和医院环境没法比。
移动医院迅速拆分重新运回医院,光伏设备搬运不便,暂时存入地下。
因为按照郑国公传来的消息,重建方沙城的大工程正式开启,接下来的好几天将是城内最混乱的时期,残破塌坍的破屋要拆掉,房屋地基要重打……方沙城将成为最混乱嘈杂的大工地。
因为方沙城的居民所剩无几,所以方沙城的重建核心就是收纳病患和家属的超大悲田坊,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
与此同时,郑国公再次展现卓越的调度能力,重建方沙城的第一批砖石运达城外,按所用数量整齐堆放在各城门外。
而各城门附近不远处,也搭好了砌墙工匠们的临时住宿区。
越来越多的建筑材料被马车牛车运送到方沙城,包括此前飞来医馆提供图纸的“下水道大管”。
按照设计规划,城中会建大批廉价屋舍,供病患和家属在飞来医馆求医时居住,同时会有配套的成衣铺、布店、米粮铺和酒肆茶肆等等,走薄利多销的路线。
不仅让看病更便利,同时可以大大减轻医院收治病患的负担。
同时会加强方沙城的绿化部分,而“沙地种植”的经验,由飞来医馆人才库中年龄最大的86岁老人家提供,也就是最早发现窗外沙尘暴的抢救大厅2床病人。
不仅如此,老人家在与郑国公、工部官员交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方沙城附近或者顺风路途上一定有荒废的大量沙地和水土流失地。
那里是风沙和沙尘暴的症结所在,建议郑国公带人去认真勘查,禁止乱砍滥伐、植物造林等等预防措施。
毕竟,大郸就这么大,沙地和水土流失会蔓延,迁都肯定不是办法,不趁早治理,整个大郸以后就是荒地。
“飞来医馆人才库”的年轻人贡献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拿出现代治理沙漠和水土流失的视频,让郑国公等人一次又一次目瞪口呆。
环保和绿化的理念种子就这样在大郸埋下了,至于能不能生根发芽,会不会有收获,能坚持多久,完全未知。
但至少,大郸高层官员们的眼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种花家深藏的基因隐隐觉醒。
因为国都城到方沙城的路畅通无阻,方沙城还在重建,魏国公召集国都城车马行的掌柜们商量,开拓一项新业务:“飞来医馆看病接送”。
约定接送地点,满六人就发一辆车,按路程收费。
“接送业务”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往返车费,百姓们也能勉强负担得起。
这样一来,拿着退税购买米面粮油的百姓们,就可以租车去方沙城看病。
对寻常百姓来说,家里所有人都是劳动力,有人生病就有损失,不如咬咬牙去飞来医馆求医,毕竟那里的医术甩国都城医师们好几条大街,不,甩他们几座城。
谁也没想到病人来得这么快,刚拆了没几天的移动医院再次搭起来,但是搭在了方沙城外,避免了重建的嘈杂,也缩短了往返距离。
移动医院作为临时门诊大厅,先预检分诊,严重的病患送进医院,不严重的就在移动医院里。
因此,医院门诊大厅的巨幅电子屏,进度条行进得很快。
第104章
两座移动医院里, 全院各科医护们走马灯式地处理各种各样的病患,急诊、手术室和骨科也都有各自的忙碌。
邵院长照常和金老巡视医院,第一站总是抢救大厅和留观室, 月儿像平时一样在长廊慢慢挪,一步又一步, 虽然走得慢却很稳, 充满活力。
住在留观室的慢性汞中毒的鎏金匠人们,经过这段时间的解毒和营养支持治疗, 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