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10-120(第32/37页)

人过来的!

    李师爷也挠头。

    估计谁也没想到,昌河州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人吧?

    这话要是说给“人满为患”的中原一带,估计还觉得稀奇。

    从来只听说过人缺地的。

    可没听过地缺人。

    什么?

    这里太冷。

    那没人不是很正常的吗?

    所以话题又回到原点。

    种棉花吧。

    只有把棉花种成了,才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纪楚这么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而棉花的消息,也传到昌河州各县。

    县里已经通知到了,各村抽调出最后种田的五个人,赶在四月初五左右,前往州城的官田。

    一起伺候那二百亩棉花地。

    如果放在其他时候,这种抽调,大家肯定避之不及。

    因为本地农忙都赶在年初。

    三月初七种麦子。

    三月二十种高粱黄豆。

    各家庄稼刚忙完,就要派人出去继续种地?

    大家很闲吗?

    官府让他们干活给钱吗?

    不给钱凭什么去啊。

    放在内地,百姓们肯定不敢多说。

    又或者因为没有田地,早就主动去做佃农。

    谁让内里不缺人。

    可这里完全不同。

    地多人少,跟人少地多,完全是不同的情况。

    只是这种情况下。

    种棉花田,又是个例外。

    谁去帮忙种棉花,谁就能学会这本事。

    等到棉花收获分棉籽,他家就能先种。

    这种情况下。

    别说不给钱让他们去帮忙。

    就算要先交报名费,才能做工,他们都会抢着去。

    就在大家为名额抢破头的时候,其中两个县极为不同。

    他们这两个县,每县多了二十个名额!

    都是他们县令冒着风雪,帮他们抢过来的!

    一时间,这两县令的名声立刻与众不同,十里八乡听到这话,都要夸一句他们是好官。

    这件事也被杜通判如实记录下来。

    杜通判被纪知州点过之后,跟晁同知的关系自然而然疏远了些,同时也履行自己的职责。

    不能因为这地方偏远,自己就松懈了啊。

    各地官吏的考核,他都会记录在案的。

    去年就算了。

    今年各位官员的考核,他跟吏司都会如实查验的。

    那两个县令自然不怕。

    他们一听到消息,就跟着纪大人看棉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故而选拔种棉人选这件事,他们两个最是上心。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想。

    纪大人喜欢看政绩,喜欢看实事,那他们照办即可。

    其实这世上,办实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反正如今这情况,事情不算难办。

    别的县还在想塞自己的亲朋好友,只有他们两个县,在认认真真选拔人才。

    一,种田好手,勤劳。

    二,善于学习。

    三,体力还要跟得上。

    总之一定要善种田,还要勤奋。

    什么衙门官吏的亲戚,都直接给筛下去。

    要选,就选最合适的人。

    这让原本家境普通的农户立刻高兴起来。

    本来以为要靠关系,才能得到学习种棉的机会。

    现在告诉他们,一切都依靠公平,那就更好了啊。

    再者,还因为教大家种棉的夫子是年轻女子,不少厉害的农妇同样有了平等的机会。

    这两个县几乎起了带头作用。

    其他各个县的县令见此,只能跟着做。

    人家都已经多了二十个名额,送去的人又厉害,他们这边则选一群关系户,到时候哪里种棉花厉害,岂不是一清二楚?

    什么?官吏关系不好处理?

    处理什么啊。

    他们只是县令,在这里攒够政绩就能离开,管你这些干什么。

    有本事你往上面告?

    纪大人理你们算我输。

    他们可是秉公办事的,若是让纪大人知道了,还要夸他们呢。

    那杜通判更要给他们记上一笔政绩!

    就算有些县令懒得管事,这时候也不好太偷懒,那就显得太突出了。

    随着春天到来,整个昌河州全都活跃起来。

    冰雪消融,山林苏醒。

    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们,也开始今年的农忙。

    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会努力的!

    州城郊外的官田上,则是另一幅景象。

    流放的犯人们,穿着破烂的衣裳在荒地上干活。

    先要蹲下来,把土地上留下来的草根,以及即将发芽的杂草全都拔出来。

    然后是清理土里的大小石子,遇到结块的土地还要拿来锄头敲碎。

    之后才能大面积地翻耕土地,如果干活老实,可以借来耕牛帮助,如果平时干活偷懒,就只能靠自己了。

    天知道,他们这些人在家中时,别说农活了,就算种个花,都有园丁帮忙。

    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

    温书吏听着他们抱怨,还笑眯眯道:“是吗?那你们流放几千里,是怎么走过来的?”

    “即使当时手不能提,如今也锻炼出来了吧。”

    本来抱怨的人立刻闭嘴了。

    再看看温书吏笑眯眯的,下意识想到纪楚。

    听曹家的人说,那纪楚就是笑眯眯的,把曹家为首的四家全都整死了。

    这里大半流放犯人,都是他的“杰作”。

    而这位温书吏,正是纪大人心腹。

    多说一个字,那就死无葬身之地!

    温书吏看着他们惧怕的表情,只好耸耸肩。

    他们这没那么吓人。

    大家好好干活,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曹垚,看好他们,今日干了多少活,都要记录清楚。”温书吏直接道。

    那曹垚立刻答应。

    他肯定会看好众人的!

    虽然他也要开荒种地,但凭借给书吏们帮忙的机会,他还给家人争取到单独的房屋,甚至给姐姐家的孩子争取到五天一个鸡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