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120-130(第25/35页)



    之前还能多抢点粮。

    现在可别想了, 能保住自己性命就行了啊。

    今年更为夸张。

    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广宁卫兵精将足,不管是后勤补给,还是练兵上面,都不是其他部落能碰瓷。

    除非整个草原联合起来?

    但那又凭什么啊。

    总有些部落,根本不去抢人家的粮, 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

    想惹事的, 总是少部分人。

    “我们要做的, 就是联系这少部分人。”邓将军对赶到广宁卫的纪大人道,“他们也不想打仗, 他们放他们的羊, 咱们种咱们的地, 互不耽误。”

    邓将军这个灵感, 还是从曲夏州得来的。

    现在曲夏州跟关外的矿路, 早就顺畅无比,别说打仗了,就算是小摩擦也不多。

    关外靠着矿产过上好日子的部落, 更不允许关外发生战争。

    大家打仗是为了什么?

    为了生存,为了物资啊。

    现在不打就能获得,何必打呢。

    再说了,你们打得过西北常备军吗?

    这是换到东北,也是一个道理。

    打又打不过,不如坐下来谈条件。

    广宁卫的防御明显越来越好,想要突破,肯定格外艰难。

    这种情况下,双方和谈,便是必然的选项。

    邓将军比之他父亲邓老将军,更多了稳重跟机警,嗅到这个机会之后,便立刻请纪大人过来商议。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广宁卫从此要马放南山。

    而是拉拢一部分人,分化他们的势力,以后这边的防御压力越来越少。

    对昌河州百姓来说,这里也越来越安全。

    纪楚听得入神。

    少打仗,正是他的想法。

    没想到跟邓将军不谋而合。

    “邓将军好谋略。”

    纪楚刚说完,邓将军便笑:“怎么会是我的好谋略,分明是你的。”

    这是学的曲夏州啊。

    邓融跟他弟弟邓成常有书信往来。

    在广宁卫做的事,不过是曲夏州复刻而已。

    更因为他们早就做好准备,兵精粮足,可以更快施行。

    纪楚摆手:“还是将士们勇猛,这才是和谈的基础。”

    否则人家为什么跟你谈?

    这话也没错,听得邓将军身边将士们,忍不住露出大牙。

    即便是互相恭维,这话也是好听的!

    既然有了计划,剩下的便是施行。

    “他们需要盐巴。”军需官老董上前道,“纪大人,好久不见。”

    军需官老董,便是当年去曲夏州沾桥县买棉衣的人。

    十万棉衣的事情,都被他谈成了,后面转为军需官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其实纪楚跟老董早就见过,不过这么正式会面还是头一次。

    毕竟两人都很忙。

    老董还要负责火器作坊的运转,简直脚不沾地。

    这会过来,也是再次确认草原需要的东西。

    盐巴,香料,还有针线等物,都是必需品。

    这些东西并不难弄。

    尤其是盐,昌河州有两个盐场,足够用的了。

    剩下的东西,再一一调过来。

    他们要拉拢草原上好好过日子的部落,肯定也是有诚意的。

    有他们互相牵制,对边关来说,压力也会更小。

    纪楚思索片刻道:“再送一百套棉衣,至于怎么分,就看他们自己的。”

    对于现在的广宁卫来说。

    棉衣自然不算什么。

    不仅士兵们人人都有,库房里甚至还有库存,拨出一百套出来,不算什么。

    对昌河州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关外却是极为珍贵的礼物。

    有这份东西押宝,甚至比得上更容易获得的盐巴。

    “送出去的棉衣内里绣上编号,如果他们的棉衣被其他人抢走,更方便寻找。”

    这不是要挑拨他们的关系,如果那些人不去抢,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若是抢了,也知道是谁抢走的。

    纪楚当然希望,大家都是热爱和平的。

    至于他们心里怎么想,全看他们自己了。

    等广宁卫这边的事情商量差不多,九月份的大雪已经落下。

    草原部落的侵扰逐渐结束,该他们这边的军需官上场了。

    这事交给邓将军,纪楚也是放心。

    真正的将军,必然是文韬武略。

    再者,他在州城,一定是他的后盾。

    广宁卫定下计划,按部就班施行。

    一百套棉花,各色必需物件,以及各类瓷器陶器,全都在广宁卫仓库放着。

    纪楚则要回州城了。

    年底,衙门事情也多。

    一个是麦种跟棉籽的分配。

    还有十二个县官员考核,以及本地扶济名单等等。

    甚至还有畜牧司下几个养殖作坊的过冬问题,全都需要查看。

    与此同时。

    纪楚跟邓将军的文书已经到了京城。

    皇上与阁臣们一一查看。

    文的方面的,麦子棉籽,全都发展顺利。

    两样农作物的产量,更是让不少人惊叹。

    还有另辟蹊径的畜牧司,成功缓解了本地人跟棉花的冲突,让以后的棉花种植可以畅通无阻。

    武的方面更不用讲。

    给了足够的预算,后勤补给没问题,广宁卫一定能守卫好边疆。

    今年秋收的损失甚至是零,所有村子都有防御,都没让对方得逞。

    这自然不是一件事的功劳。

    是方方面面的成功。

    “好个纪楚!太好了!”皇上眉头都舒展了。

    看了那么多地方奏章,只有纪楚这里最让人高兴。

    当然,奏章上并非只有夸赞,还有很多实际遇到的问题。

    比如地方比较穷,道路不通畅,地广人稀,需要人口补充等等。

    还有沿海四个县的百姓,没有照顾到。

    以及畜牧司刚刚成立,还未有真正的盈利,需要进一步跟进。

    可这些事跟平临国其他地方比起来,那还是问题吗?

    看看其他地方奏章,不是这里干旱少雨,就是那边堤坝有问题。

    还有闹虫灾的,还有因为抢地抢水源打起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