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女强: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豪商·女强》 130-140(第6/19页)


    可现在听明白了,不怕了!

    累算什么,能挣钱就行!

    “很好!就是这样,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只要有真本事,我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大家一起发大财!”该说的都说完了,明月重新看一遍册子,确认没有遗漏,叫人煮了一壶新茶端进来。

    她亲自给薛掌柜和徐掌柜倒茶,率先举杯示意,“以茶代酒,愿来日财路亨通!”

    薛掌柜和徐掌柜对视一眼,端茶起身,“愿来日,财路亨通!”——

    作者有话说:【注】“每天一匹半”的量还是保守来的,早在汉乐府中就有写道:“新人工织绨,故人工织素。织绨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其中“绨”和“素”都是织物名称,意思是新手一天织一匹,老手的话一天一匹多。

    另外“孔雀东南飞”中女主角“三日断五匹”,日均织素1.67匹,可谓神速,后人怀疑有夸张成分。

    宋代织造技术高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待到明清,织机和技术飞速发展,《嘉善县志》中有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

    本文的经济和技术方面以北宋为蓝本,所以综合取中间吧!

    第134章

    明月仔细归拢,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大小粗细写下来:

    大事共有两件,建织坊、买船。

    这两件大事又可分为若干件小事:

    要建织坊,先买地,之后才是盖房子,包括织坊、住处、伙房,专门染单色的小型染池等,仍可以找上回那些工匠,做得又快又好,匠人们也本分,从不多嘴多舌。

    买地的事很快就有了答复。

    明记染坊所处地段位于杭州城和下辖若干村落之间,距离哪边都不算很近,四周极其荒凉,暂时没有别的买家。

    见苏小郎又来,管理荒地的蒋姓吏员欢喜坏了,恨不得一股脑都塞给他,边翻簿子边喋喋不休道:“非我硬塞,一早我说什么来着?你们东家非凡人也,少买不如多买,若早听我的,一口气配齐了,何至于这一趟趟的琐碎!倘或中间有谁买了去,又怎么说?”

    苏小郎并不顺着往下说:“话虽如此,到底要花银子不是?慎重些总没错。”

    东家的银子不是大风刮来的,平白无故买恁多荒山作甚!

    蒋书吏素擅看人下菜碟,听这话便知他是个忠心的,当即打住话头,“说得也是。”

    苏小郎亦领情,笑道:“不过您久在此间,想得自然比常人周到些,难得愿意指点,东家也是领情的。”

    说着,又悄悄塞了块碎银子。

    书吏没有品级,却掌握着实际权力,各路消息亦灵通,交好没有坏处。

    蒋书吏很是受用,熟练袖起,半趴在书案上,勾勾手示意他附耳过来,悄声道:“光买荒地有什么要紧,城外多有肥田,你东家可要?”

    苏小郎心头一动,故作疑惑,“城外有肥田卖?小弟怎没听过?”

    “你们听过的还算什么肥田!”蒋书吏嗤笑一声,倨傲道,“等闲人我还不告诉呢!我有几位同僚,手里颇有上等肥田,只不耐烦打理,正欲寻个稳妥人出手。价钱么,比着市价来就好,你们捡便宜,我们么,也不吃亏!如何?”

    苏小郎十分心动,却不敢替明月应承,大略问了地段便回明园报讯。

    东家向来只做买卖,会喜欢吗?

    “肥田?”明月听他说了位置,马上明白过来,“原来是无本的买卖!”

    之前卞慈似乎提到过,那一带的田地多在官员、乡绅名下,不过官员一茬接一茬的倒,田地也要易主,必是经手的官t吏捣鬼,中饱私囊。

    被刮了油水的“苦主”巴不得名下财产越少越好,以标榜自身清白,自然也不会声张。

    苏小郎恍然,“这么说,倒很可信了。”

    最怕白花花的银子给出去,到最后却什么都见不到,又不好同衙门中人打官司。

    “自然可信,”明月笑道,“你那银子没白给,他说得不错,一般人哪里知道这样的门路?即便问,人家也未必应承。”

    苏小郎眉开眼笑,“跟着您这么些年,总该有点长进。”

    一旁的苏父自觉没眼看,索性别过头去,眼不见心不烦。

    唉!

    春枝不由感叹,“怪不得世人都想做官。”

    银子来得忒容易!

    “买些也好,”明月想了想,“做买卖利润虽高,风险也大,田地握在手里,心里也踏实。”

    江南鱼米之乡,何况还是上等肥田,纵有天灾亦颇富产量。况且也能借由此事结交一番,自然要做。

    “不过咱们都不懂水田,”明月环顾四周,一屋子四个北方人,“肥不肥的,也没个准头。”

    旱地她略知一二,可水田?什么样的算肥啊!

    谁能保证蒋书吏不坑人呢?买的时候不看仔细,成交后就说不清了。

    莲笙和七娘倒是信得过,奈何二人家中亦世代打鱼为生,也是大半个门外客。

    明月想了下,对苏小郎道:“这样,你先不急回信儿,赶明儿我先定下画舫,同一直在咱们附近巡逻的厢军头领说说请他们的人做护卫的事,顺便托他做个中人!”

    原本她想找康捕头的,可转念一想,康捕头与蒋书吏同在衙门,又都是不在册的,处境雷同,大约有些私交。这买卖没猫腻也就罢了,倘有,只怕自己要两头吃亏。

    倒是厢军好,厢军为兵户,听着不体面,可为首的却是正经有衔的八品官儿,等闲也不听衙门调遣,刚好可以钳制一二。况且又是两浙路人,本地精怪,对水田了如指掌。

    就这样定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买船。

    因明园和碧波园挨着,郑太太又是熟人,二人便不去外头商谈,直接往碧波园碰面。

    明月第一次去就开了眼界:

    碧波园东面有座戏台,对面看台竟用一块块黑色石头严丝合缝垒成船型!远远看去,浑似天成。

    客人们置身其中,颇有于水面听戏之感。

    且不说去哪里寻得这许多颜色、大小一般无二的巨石,光从各地运来便要极多的人力财力,再仔细打磨光滑、严密拼接……

    明月真心夸赞,郑太太十分得意,“不瞒你说,这主意还是我自己想的呢!凡是见过的人,没有不说好的!”

    “这个再不好,怕不是眼睛长到天上去了!”明月笑道。

    果然她还是太嫩了些,光知道挣钱,不知该如何挥霍,瞧瞧人家!

    郑太太跟着笑了一回,神采飞扬。

    碧波园虽请了有名的堪舆师傅作图,然其中颇有她的点睛之笔,每每有客人来,必要展示一番,见者无不惊叹。

    郑太太请明月入座,又叫了几个会乐器的少年在对面吹拉弹唱,其声袅袅,和风而来,分外旖旎。

    更兼眉目传情,身段优美,饶是明月不大通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