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20-130(第32/42页)

毫无干系!

    大快人心!

    砸,使劲砸!

    汪通判怒声呵斥:“休要侮辱……啊,呸呸……”

    一张嘴就被小珍珠砸了满嘴烂菜叶子,一股子腥臭味儿直接从鼻端钻入囟门,让他差点原地升天。

    他识相地闭紧嘴巴,再也不敢抗议,只扭着身子躲闪。

    可惜几个人被差役们围着呢,能躲去哪里?

    但凡要出界,还会被差役推搡回来。

    他如此,别人也都知道叱骂抗议躲避都没用,只好闭紧嘴巴低头忍受。

    心里却把能骂的脏话都骂了无数遍。

    砸光两篮子以后,陆裕示意肇班头是不是可以了,府台大人还等着呢。

    肇班头却假装没看见,瞅着小男孩儿又拿过一个汉子手中的篮子递给小姑娘,小姑娘继续砸。

    嘿,这丫头年纪不大,准头真好,力气也不小。

    砸得真带劲!

    又砸完两篮子小珍珠回头喊道:“今天先到这里,不耽误叔叔伯伯们办公。”

    外面百姓们纷纷喊道:“谢谢小娘子!”

    “真是个小巾帼!”

    “感谢!”

    裴长青把小珍珠放下来,想找扫帚给人把烂菜叶子扫掉。

    两个负责洒扫的差夫迅速跑过来,笑道:“不劳您大驾,我们来。”

    汪通判和钟推官几个不只是欺负外面作坊铺子,在府衙内自然也会捧高踩低欺负这些没身份的差夫。

    好不容易看他们倒霉,差夫们如何不喜?

    小珍珠:“谢谢爷爷。”

    俩差夫朝他们躬了躬身,利索地干活儿去了。

    肇班头给一个差役使个眼色,那差役立刻端了一盆清水过来请小珍珠洗手。

    小珍珠脆声道谢,哗啦啦洗手,闻了闻,嫌弃地皱皱鼻子,噫,还是好臭啊。

    陆裕跟裴长青和沈宁说几句,想请肇班头派人引他们去证人房坐坐,却见詹通判大步走过来。

    詹通判笑道:“肇班头,府台大人在二堂等着呢。”

    陆裕立刻跟裴长青和沈宁引荐詹通判。

    通判可是正六品!

    比知县官儿还大呢。

    几人赶紧行礼。

    裴大柱和张本力手忙脚乱,双膝一软就要下跪。

    詹通判已经温和地说免礼,让他们不必害怕,又示意陆裕带着裴长青等人来自己的通判厅。

    肇班头这才示意将几人押过去。

    虽然几人身上臭烘烘的,肇班头一点不嫌弃,话里有话道:“不管做官还是为吏,大家伙儿都该恪守本分。”

    几个和马明于光关系好的,跟汪通判、钟推官走得也近的差役立刻心虚地扭了扭头,不敢跟肇班头对视。

    肇班头爽得很。

    哼,不作死就不会死!

    谁能想到在府城耀武扬威的汪通判等人竟然常年打雁反而被雁啄了眼呢?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成阳县乡下作坊就把汪通判一伙儿给掀翻了呢?

    甭管是不是他们掀翻的,起因却是马明于光去找他们的茬儿,功劳就可以记在他们头上。

    这就是为民除害的义士啊!

    回头结案的时候他肯定会给上官建议对作坊进行嘉奖!

    想必知府大人不会拒绝这个小小提议的。

    裴长青和沈宁领着孩子去了通判厅。

    府衙就是大号儿的县衙,房子更多,布局却差不多。

    同知厅和通判厅在二堂东西两侧,方便辅佐知府大人判案、办公。

    詹通判对他们和和气气的,没有一点架子,进门就让座,又吩咐差夫上茶。

    沈宁便将那篮子点心放在桌上,笑道:“詹大人,这是百姓送给知府大人的,感谢府衙为民除害。”

    詹通判微怔,随即笑起来,不怪蔺承君欣赏这妇人,确实不是一般女子。

    他道:“等会儿若是知府大人传你们,你再送与他。”

    闲聊几句,让几人放松了心情,詹通判才问问马明于光的事儿,又亲自做了笔录。

    问完沈宁裴长青这边儿,又问陆裕关于拐子的案情。

    陆裕也一一陈述,詹通判记录在案。

    之前陆裕匆忙过来报案,刘知府怕黄牙子那里有变没来得及做详细案情记录,便先让陆裕带人去抓马明,肇班头带人抓黄牙子,另外差役去抓于光。

    现在刘知府和谷同知在二堂亲自审案,詹通判和孙通判则询问证人做笔录。

    马明于光家属来闹,正好成了汪通判、钟推官犯罪的证人。

    孙姨娘也被带来,她既是犯人,也是证人。

    做完笔录,詹通判没有急着让裴长青和沈宁几个离开,只让陆裕去忙公务,他则跟几人聊聊。

    听闻裴长青已经背完《论语》《大学》《中庸》,正在背诵《孟子》,詹通判很是惊讶,“裴二郎不要紧张,我试试你背诵情况?”

    裴长青倒是没胆怯,他向来做事胸有成竹,会十分说七分,没有十足把握不说会。

    詹通判也不让他通背,那样没意思,而是随口提了一句。

    裴长青便顺着背下去。

    不管论语还是大学中庸,他都背诵无误。

    詹通判频频颔首,“确实不错。”

    虽然裴长青没说背了释义,詹通判还是没忍住提问了两句,让裴长青释义。

    裴长青也对答如流,虽然跟朱本不完全一致,但是意思一样,而且他进行了发散,说得很好。

    詹通判由衷夸道:“若是六七岁开蒙,如今你早就进士及第了。”

    听他言谈颇有见地,保不齐知县都做两任了。

    裴长青谦逊道:“大人谬赞,小民之所以学得如此好,一半是我妻的功劳。”

    詹通判以为他要说沈氏赚钱养家、孝顺父母、养育儿女辛苦,谁知道裴长青说的是多亏了妻子陪他读书、释义等等。

    詹通判有些不敢置信,惊讶地看向沈宁。

    之前他没仔细看沈宁,只以为是一个有经商天赋的妇人,没想到她读书也很有天分么?

    他忍不住又试试沈宁。

    他没有试她背书,毕竟她不参加科举,背书用处不大,他试的是她的见地、对经义的理解和发散。

    他发现沈氏居然见解新颖独到,和裴长青相得益彰,比很多读书人的思想更加纯粹,眼界更加高远。

    不可思议!

    最后他问出了最好奇的一点:“两位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识字,看懂经义的?”

    识字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看懂经义,明白意思,再根据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是简单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