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娘荣华路: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卿娘荣华路》 160-170(第3/14页)



    胡管事苦着脸:“可侯爷今儿出门了,三五日都不一定能回来。”

    顾氏在风寒好了后,迷上了打叶子牌,从早打到晚,有时候晚上还要来一场。完全把侯府上下都交给了儿媳。

    廖红卿决定去一趟客院。

    侯府的客院在西面园子。

    这边园子里六个大大小小的院落,多数时候是空着的,张周两家住的最大的两个院子。

    廖红卿安顿周家人的时候来过一回,一路直接入了院内。

    今日两位读书人都不在,廖红卿让人禀告后,直接往里进。

    周家母女在亭子里,亭子在竹林边上,夏日里比较凉爽。母女二人手中各捧一柄扇子,这会儿正在扇风。

    廖红卿瞅见后,更相信了胡管事的话。

    瞧这样子,分明就热嘛,若是不热,哪里用得着扇子?

    看见廖红卿进门,母女俩立即起身行礼。

    别看她们已来了一个多月,廖红卿和她们真的不熟,寒暄过后便开门见山。

    “周夫人,周姑娘这个年纪不能挨饿,你们不愿多吃,是有什么顾虑吗?”

    周杨氏“啊”了一声,似乎很是意外:“没有少吃啊,我们都吃得很饱,是我女儿长不胖,她就是那种清瘦柔弱的体质。”

    廖红卿:“……”

    人家非要这么说,她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劝,只道:“太过瘦弱,亲事上怕是……”

    “我女儿暂时不说亲。”周杨氏一脸严肃,“我们家并不贪慕虚荣,没有想过卖女换利。”

    廖红卿眼神一转:“我是看周姑娘这般纤瘦,生了误会。周夫人别生气。”

    这一回,周杨氏愣住。

    “我女儿瘦不瘦,跟亲事有何关系?”

    廖红卿便细细解释了其中的区别。

    周杨氏惊了:“合着把闺女往瘦了养,就是要送女为妾?”

    “那倒也不至于。”廖红卿理解她的做法,却不赞同:“好好的姑娘,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周夫人不心疼么?”

    周杨氏哑然:“我们是怕……怕还不起。”

    廖红卿这才知道,母女俩这么瘦,一家子过得这么苦,并非是贺侯送去的银子被人克扣,而是母女俩不舍得花。她们只愿意让周成全衣食住行上宽裕,在母女俩身上却格外苛刻。

    周父去了有十年,贺侯每年送二十两银,足够一家人吃饱穿暖之余,还有银子读书。

    结果,攒下来了一百四十两。

    包括母女三人这些天在侯府的吃喝,他们都私底下算了一笔账……也正因为侯府的花销对于母子三人而言不是小数,他们才想搬出去住。

    廖红卿简直服了。

    “侯府帮你们,是因为当年的情谊,从未想过要你们还钱财。”

    周杨氏微微仰着下巴:“一码归一码,侯府愿意出手相帮,就已是还了情谊。我们母子不能再让侯府吃亏!”

    行吧。

    日子是自己选的,周家母女执拗,廖红卿不再试图说服他们。

    倒是张家姑嫂二人看到门口浩浩荡荡,得知廖红卿到了客院,立刻跑来拜访。

    张学盼人未至,笑声已至:“大早上就有喜鹊叽叽喳喳,原来是有贵客到。”她玩笑道:“世子夫人,我们已备了茶水,您可千万要去坐一坐。”

    笑声爽郎,态度自然,并不让人反感。

    廖红卿便过去坐了坐。

    张姚氏提及周家母女,面色一言难尽:“都欠了那么多了,何必这时候硬气?等周举人榜上有名,再来还侯府的恩情要合适得多……”

    偏偏计较那点钱财,实在短视。

    “举人应该不穷。”张学盼小声道,“据说周举人从不肯帮人题字写匾。”

    举人在当地很有名望,越年轻,越得人尊重。

    旁人请写字,润笔费就不是一笔小数,遇上大方的东家,几十上百两都有可能。

    偏偏周成全不愿意。

    张姚氏又道:“前头我问过,不肯帮人题字倒也能理解,传出去好说不好听。”

    可能会有些“读书人为了银子没有气节,自甘下贱讨好商户”等等流言。

    她压低声音,“可周举人竟然也不愿意帮人指点文章,只愿与人君子之交。”

    指点那些富裕的秀才和童生,甚至是一点功名都没有的书生,愿意收好处,人家肯定乐意……大家都得了实惠,算是双赢。

    若是开

    门启蒙,赚得不多,好歹能养家糊口。

    张姚氏叹气:“这般不知变通,实在是……”过于清高。

    偏偏周家人觉得读书人这般才是对的。

    第163章 亲事

    张姚氏接下来就开始说自家为人处世和周家的清高完全不同。

    张学坚入京赶考带上姑嫂二人,不光是想让她们见世面,还因为张家除了姑嫂二人之外再无其他人。

    两个妇人独住,可能会被人欺负。

    哪怕他是举人,旁人会尊重几分,但也怕万一。

    他承受不起万一。

    张家原先家境很穷,真的是凭着自己一步步往上考,才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我家夫君和周举人比起来,就显得势利铜臭,但凡有人上门求字,只要对方人品没有大瑕疵,他都会答应下来。”张姚氏苦笑,“为了供他读书,家中花尽了所有的钱财,总不能让妹妹跟着一起饿肚子吧?说句实话,世子夫人可能会笑话我,在我看来,什么骨气,什么清高,在小命面前,都是顶顶不要紧的东西。”

    她之前只暗示了想要让侯府帮张学盼说一门亲事,今儿话赶话说到了这里,顺势道:“我这妹妹格外乖巧,我们夫妻真的舍不得送她出门,可姑娘家早晚都有这一遭。”

    张学盼羞涩地低下头去。

    “不求门第清贵,只希望对方能富裕些,别让我妹妹吃苦受罪。”张姚氏笑道,“若夫人愿意费心做这个媒,我们夫妻一定会备厚礼相送。”

    廖红卿没有答应。

    张姚氏的话并不让人讨厌,做媒的主动权在侯府,而且,她话里话外,分明不介意让侯府拿张学盼做人情。

    送廖红卿出门时,张姚氏把话说得更直白了些:“侯府愿意收留我们一家,真的是帮了我们家的大忙,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他日若侯府有驱策,我们全家上下一定听命行事。”

    不光是将张学盼的婚事交由侯府做主,更是投了诚。报答侯府恩情和归顺侯府是两码事。

    比如周家,人家一心想要还清侯府借出的钱财,可能就是不愿意他日被侯府以恩情裹挟。

    廖红卿没有多说,张姚氏也不失望。一个举人的投诚对侯府而言不算什么,而且,这也不是侯府女眷能做主的,此事得侯爷和侯爷世子点头才作数。

    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