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位: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登位》 40-50(第3/14页)

必讨好,但,总不能把形象搞得那么糟糕吧?吏部尚书在吏部里的名声都不好,他还怎么替陈王拉拢其他官员。

    这肯定是要另给钱的,而这一笔钱,肯定是从程府出的,就陛下的态度,他绝对不会给一厘钱。

    想到这里,吏部尚书就有些心梗,怎么刚失了人,又要破财啊!

    往好处想想,苏齐贤今年花的钱比他花的多多了,听说都把年末族人分红给拿出去了,而且损失的人也比他多,且官职也比他的人高。

    这么一想,吏部尚书的心情好多了,他吩咐管家把账本拿上来,他要好好算算今年的开支。

    吏部尚书的好心情还没维持多久,就听说了一大批人被押送进京的消息,彼时,他还在算开支,并慢悠悠的喝茶,听到这个消息,手中一个不稳,茶杯就掉落在地。

    他看着报信之人,眉头皱起:“你确定?”

    “大人让小人守京城消息,小人亲眼所见,不敢欺瞒呐。”

    吏部尚书此刻已经彻底没了好心情,禁军已经押送进京,此前没有却一点消息……吏部尚书头一次如此心惊,为昭武帝的掌控力。

    昭武帝想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他要彻底处理军需案,也可以说处理世族的爪牙。

    认为自己只会处理参与之人的是不是太过天真了?!

    像潘荣,葛琅他们享受了军需,那他们必定是被夷族的!

    那些为军需案打掩护的,归根结底,不就是认为世族比皇权更厉害,他们身后有世族,哪怕挑战了昭武帝的命令也有世族为他们兜底,他们会没事的嘛。

    那昭武帝就要彻底扭转这个印象,顺便用铁血手段拔出世族的爪牙。

    那些寒门子弟,当了这么多年京官,又背靠世族,他们的族中已然发展成了各地世族的耳眼,这件事称得上帝王的雷点之一!

    现在有这个机会,满朝文武闭嘴,即便自己给的惩处重,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因为过于重视军需。

    而重惩那些人,还可以使军队感动,并更加效忠。

    这样一箭双雕且是昭武帝本身也想做的事情,旨意下达的特别快。

    昭武十一年一月二日,刚过了元旦的翌日下午,高位官员都被解禁,军需案的明旨下达。

    潘荣,葛琅等享受了军需之流的夷族!

    在军需案里,庇护潘荣葛琅之流的中层官员,一人斩首,族中三代不允科举!

    在旨意下达的同时,各地也是同一时间知道,这显然是昭武帝的准备,他要第一时间拔除世族的耳目。

    而那些被押送进京的,当然就是主谋葛琅和潘荣他们的族人了,昭武帝还特别好意的将他们关在了一起,让他们最后团聚一下。

    这到底是情意浓浓的最后团聚,还是死之前的相互怨恨谁也不知道。

    昭武帝并不关心,帝王日理万机,这等事情并不能得到他的一个眼神。

    朝中倒是有人关心,关心的也不是关心这些人是相互怨恨,还是互相体谅。

    苏府,苏丞相叹了口气:“还是没能救下潘氏。”

    潘氏也算是他们的姻亲了,最开始为了潘氏不被夷族,他们可谓是搅浑了水,只是可惜,哪怕是这样,也没能救下潘氏。

    苏氏作为京畿第一世族没能救下自己的姻亲,这要其他世族怎么想?

    会不会想苏氏已经没那么大能量了?苏氏还能否撑的起苏氏第一世族的身份?

    苏丞相思索,他倒是关心潘氏一族,但他关心的只是潘氏真的倒了给苏氏带来的影响而已。

    此一局,他们失了户部左侍郎这个户部官位,苏氏的隐藏势力不光被明牌,而且那些人包括他们身后萌芽的世族都废了,虽是寥寥几语,但损失不可谓不大。

    陛下此举,不可谓不狠。

    但现在,苏丞相即便心疼的要死,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不赞同,他也得闭嘴!

    毕竟,他们往皇宫内安插眼线的事还没个说法呢。

    虽然,这眼线是先帝时期安的,但这,也不太好说,先帝再怎么昏庸,他也是帝王。

    不论是不是强势的帝王,你往皇宫安插眼线这个事情就是不对!

    所以,不管是苏丞相心疼,还是其他世族心疼,他们无一例外都安静如鸡。

    不过,苏丞相这边不止是心疼他还有些愤愤不平,陈王麾下的户部右侍郎经历了这么多事居然还能好好的,没被搞掉,这就很让人无语。

    最开始牵连的就是户部,户部尚书是因为秦王殿下保住了,那户部右侍郎是凭什么!陈王的势力什么时候有这么强了?

    还有,其他皇子竟然没对户部右侍郎下手吗?

    这样一来,陈王就有些微妙的占据上风了。

    苏丞相想着,脸色有些不好看。

    他扯整个朝堂下水,就是想要给康王拉个平局,让陈王他们和康王处在同等位置。

    但现在……苏丞相叹了口气,让他好好想想之后该怎么办。

    第43章 六子夺嫡(23)争

    这边,苏齐贤觉得此局陈王麾下户部右侍郎被保住了,他微妙的占据了上风。

    但,事实是,陈王这边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他的最大最有力的支持者,程氏在近两个月内是分不出余力给他支持了。

    对,就是在此次恩科之前,也就是势力凭空减弱了一大截。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恩科的主考官,绝无可能是陈王的人。

    不止是他,赵王,雍王他们的势力也或多或少被暂时减弱了一点。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昭武帝给吏部尚书的那道口谕,要知道,军需案牵连的官员绝非少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都牵连在其中的。

    昭武帝此次罢免那么多官员,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吏部尚书,要他解决朝廷一下子少了那么多官员空缺的问题,不影响朝廷的运转。

    吏部尚书可以另给钱让吏部所有官员顶上,辛苦一阵子,但问题是,这么多官员缺职,这不是说吏部官员想全顶上就能顶上的啊,把所有人累死都做不到。

    于是,吏部尚书把主意打到了其他人的头上,陛下虽是给他的批复中说要多多辛苦诸位诸位爱卿,也就是明确了这是让吏部负责,让吏部尚书负责。

    但,陛下没指明啊,他没有明确说辛苦吏部诸位爱卿了,所以,这中间还是有可操作的余地的。

    吏部可以负责大头,其他人多多少少可以支援一点。

    也得感谢赵王他们现在与陈王是站在同一战线合力对抗康王的,再加上,他们之间对户部右侍郎下手过,虽然没成功,但不能否认他们没动手,所以,这就让吏部尚书看到了机会。

    虽然彼此明确是敌人,但这不是现在还在同一战线对抗康王的嘛,你对陈王的人下手是不是不太好……虽然吏部尚书的话并没有这么直白,但字里行间都能看出这种意思。

    其他王爷在确定了吏部尚书会另给钱的时候,便答应了给他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