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汴京食滋味》 40-45(第1/10页)
第41章 素食寿宴
十月初九如约而至,一早沈寻派来的马车就到了横桥子桥头。
江知味洗漱完,从衣箱里翻出来一件看起来最新的衣裳。这件衣裳她平日里都舍不得穿,是当初刚回汴京时,江大带她到裁缝店,专程找人做的。
一件米白色的窄薄罗衫,对襟的领口,带一条朱红色的披帛,配浅赭白花的长裙,穿起来仙气飘飘,很明显地衬托出她略显丰腴的身材。
到大户人家去,总不好浑身上下灰不拉几的。再说还得会见觅之郎君那有钱的姑婆,总不好灰头土脸地过去,着实不太礼貌。
但今日的首要任务是干活,披帛就不带了。长裙也不方便在灶房那种油腻水湿的地方忙前忙后,为此她多带了两条束带。
先这么穿着过去,到时进灶房,再用束带把裙摆扎起来,需要见人时解开,如此就两全其美了。
江知味以为起得挺早,没想到到桥头时,那马夫竟坐在车辕上打瞌睡,像是来了许久。一低头,瞥见马车轱辘上那熟悉的梅花云纹,与她怀里的胡椒荷包上绣得一模一样。
此前她心有疑惑,带着荷包去过集市上的布料店。结果发现,压根不需要多问,只要走到店门前,那些问题很自然地就有了答案。
因为整一条街,不,应该说是几乎每一条街,但凡大一些的衣料铺子,前头挂的牌匾上,都刻有那梅花云纹。
只要她往店里迈上一步,就会有店家迎上来,热心地告知,店里时兴的布料,都是从沈记布庄那儿进的货。后头来的那些个年轻漂亮的小娘子,开口
问的,也都是“有没有沈记的新式布匹”。
可见这个沈记,与沈大人、沈觅之相关的沈记,必是汴京城布料界的领军存在。那觅之郎君的出手大方,便不是体制内俸银的功劳了。
果然,在宋时要想暴富,还是得靠做生意。
江知味这么想着,喊醒瞌睡的车夫,把长裙的裙边用手一揽,脚踩车辕,大跨步上了马车。
缓缓行至枣冢子巷,下车时,马车边多安了一个踏脚。连池抱手,一路小跑来接:“江娘子慢些,踩着踏脚下来,我扶你。”
江知味总算不用毫无形象地爬上爬下,笑着扶了一下他的手臂,稳稳地落到地上。
在连池“江娘子今日真漂亮”的赞美声中,江知味仰头,看向小苑门前悬挂的无字牌匾。猛地忆起,那日在山上与觅之郎君碰面时,他身侧母亲的墓碑,也是无字的:“为何是个空匾?”
连池笑道:“这个啊,我家郎君不喜张扬。此前他把“静心苑”三个字提在门楣上,被人认出是他的墨宝,时常有人到家门前驻足观望。后来只好把匾额挪到里头去,在外换了一副无字的才好。”
江知味点头,走几步看向门后,果然有墨宝挂在上头。那一幅手书苍劲有力,笔锋大开大合显得十分无拘,与她印象中的觅之郎君的性情倒不大相符。
再往里去,庭院幽深。
穿过回形廊道,迎面见着的是一处极风雅的院落。院子不大,东南角种着一棵参天的槐树。树干比连池的腰身还粗壮,一看就知道树龄不小。
槐树上有红木鸟笼挂着,里头那只黑嘴黄喙的八哥鸟学着人声,“吉祥吉祥”个不停。树下有一方石案,几本合拢的古籍。
红泥小火炉搁在石案边,不远处是流动的活水小溪。溪两岸,各人的桌案都已经放好,还搭了蒙着纱帐的凉棚,到时客人们就在此处,一边静听流水,一边恭贺生辰。
连池还在把她往深处引。
灶房位于小苑的最边角处,里头有三男一女覆手站着,见人来,恭恭敬敬地迎上前,都作揖、福身:“江娘子。”
连池挨个介绍:“这位是卢伯,小苑的管事,偶尔也到灶房充当庖厨。另三位是在沈宅庖厨帮工的小厮和婢子,今日临时喊来,给江娘子打个下手。”
沈宅应该是觅之郎君真正的家,此处算是别院。难怪江知味觉得,一路上看来只觉得清新雅致,却没那么高贵气派,不像凭雄厚的财力堆出来的。
连池走后,江知味便在灶房里巡视一圈,把食材挑拣了个遍。
留下的这几个人,对她都是毕恭毕敬的客气,她说什么就做什么,不顶嘴、不甩脸子,还都爱笑,笑得却有些僵硬,许是被特意交代过。
江知味叫他们放松些,她又不吃人,这才让紧张兮兮的一群人,收起面上僵硬的笑意。但气氛还是有些尴尬,为避免影响后续配合,江知味只好跟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
这一聊,就把卢伯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也不避讳,直说了自己的来历。
他在沈宅那会儿,看着沈寻打小长大,关系很亲。当初沈父嫌他老迈,管理不好家中杂项,就给了他一些钱,要他归家安度晚年算了。
钱不算少,但卢伯在外,没有自己的妻儿。家中父母兄弟早已故去,他要是走了,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他想留下,沈寻便把他带到了小苑,对外说是管事加庖厨,其实和养老也无甚大差。
因要操办这场素食宴,他三日前被沈寻叫到院中,生生叮嘱了一个多时辰,叫他竟和其他小辈一样,莫名慌张了起来。
江知味心说觅之郎君对这寿宴还真重视。
然而卢伯没同她说的是,这个平日里连沈老太太都鲜少能踏足的地方,沈寻竟破天荒的,不仅允了人来此处摆筵席,还用带沈家徽记的马车,专程将她眼前这位小娘子接到了此处。
连池在时,他就偷瞄过江娘子好几眼。在汴京城这个美女云集的地方,江娘子长着一张圆脸,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实在不算突出。
却着实有亲和力,格外讨喜。三言两语的,就和他们这些来帮忙的打成一片。
江知味也在闲聊中,了解了今日的宾客构成。今日赴宴者拢共十二。至于为啥大户人家过生辰不肯大操大办,只请了这么寥寥数人,她没多问起。
口味上,沈老太太和老姑婆,以及其他前来赴宴的姊妹亲眷,都附庸风雅,偏爱那些小而精、巧而美的吃食。
这就是后世小姐妹爱约的漂亮饭嘛。江知味当即表示理解,那就不能按照市井做饭的套路来了。
得把心思更多地放在食物的造型上,当然,以江知味个人对烹饪的极致追求,味道更是重中之重,绝不能落下。
尤其今日,如果说那些食物的皮相,是她拓展商业之路的敲门砖,那味道作为骨相,绝对是通向食客内心深处的阳关道。
她已经准备好大显身手了。
生辰宴定在午后。这会子开始忙活,时间差不多刚好。
素食要想做得好吃,打底的素高汤必不可少。
素高汤的烹制法子其实很简单,只两种食材,黄豆芽和香蕈蒂,在锅里慢慢地熬,熬到汤汁变成清浅的琥珀色,滤个两回,就成了清澈且味极鲜美的高汤,一点儿不比用海鲜熬出来的高汤差。
今日主打一个古今结合。
熬高汤时,江知味就在心里琢磨了一番,定下餐前茶饮一道,凉菜三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