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饭馆: 2、圆脸宁姐儿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北宋小饭馆》 2、圆脸宁姐儿(第1/3页)

    002

    黄樱将留出的热水端到东屋里。

    七岁的宁姐儿圆圆的眼睛,圆圆的脸,随了爹,是个小黑丫头。

    这会子自个儿起了,头发梳得光光的,用红线绑了歪歪扭扭的双丫髻,——也就是包包头,坐在床边,抱着一岁的真哥儿哄呢。

    屋里冷得冰窖似的。

    见她进来,仰起圆脸盘,不高兴道,“二姐儿怎下地了!”

    黄樱笑了,“昨儿已经好了。整日家待在屋里有甚麽意思。”

    宁姐儿小手伸进盆里,“呀!热的!”

    黄樱道:“快洗。”

    小丫头高高兴兴洗了脸,给真哥儿也拿布巾子擦了,等允哥儿回来洗完,手脚麻利地端着盆去隔壁屋给娘洗。

    “娘!二姐儿烧了热水洗脸!”

    小丫头告状呢。

    苏玉娘不免念叨一番浪费柴。

    黄樱自己早洗漱过了。

    屋子里有面铜镜,是娘的嫁妆,湖州产的呢,足有二两,现在怎么也能卖上两百文。

    以前是霸道大姐儿专用,去岁她嫁人,嫁妆里置办了好的,便留给她和三姐儿了。

    她麻利地给自己绾了个双髻,——就是耳边分两股头发,垂两个环髻,她这个年龄的少女很流行这样梳,她嫌冷,又包了一块青花布巾。

    镜子里的脸跟她长得一模一样,只稚嫩了许多,五官并不十分出众,只得个清秀,像极了苏玉娘。

    真神奇,她十四岁的时候还在被窝里偷偷看小说呢。

    她回厨房,忍着烫,捡了三个炊饼,快速走进屋子,塞进宁姐儿和允哥儿手里。

    两个小娃惊呆了。

    “快吃。”黄樱道。

    几个小孩这几日都饿着,昨晚宁姐儿睡着了默默流眼泪。

    小丫头咽了口口水,肚子“咕噜”“咕噜”叫。

    允哥儿小嘴一抿,忙推回去,“二姐儿,要卖钱,不能吃。”

    宁姐儿已经一口咬下去,瞪大了眼睛,狠狠吸鼻子,“好香!”

    允哥儿傻眼了。

    “锅里还留了粟米粥和炊饼,叫爹回来你们一起吃,我去卖炊饼。”黄樱笑着揪了一把允哥儿的脸。

    她走到娘屋门口,挑起帘子,探头,床上坐着一个三四十来岁的妇人,黄皮肤,圆脸盘,吊梢眉,有股子刻薄劲儿,绾危髻,穿青夹袄,愁眉不展,正盘算家里那几个柜子可以去质库典了换点钱。

    “娘,我做了炊饼去卖!”

    说完,不等黄娘子,立即将脑袋缩回去。

    果然,黄娘子头从直棂窗探出来,“身子才好!街上雪厚,让你爹去!”

    黄娘子长得秀气,性子却风风火火,很是能干。

    吵嘴撒泼,打架拱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黄父恰好相反,一声不吭,像踏实的牛。

    黄樱将几个没馅儿的炊饼坐在大铁锅里热着,忍着烫快速将包子装进篮儿里,拿厚厚的麻布盖好,用扁担挑了,走出来,脆生生回,“娘,我好了!别给我留饭,我吃过了!今儿换个地方卖,让爹别找!”

    她手脚麻利地出门了。

    她做的馒头,可不能教爹看见里头的馅儿,解释不清。

    外头天还黑着,五更是官员上朝的时间,也就是四点左右。

    各处城门、街市都开了,店铺点着油灯、蜡烛,做小生意的摊贩已经开张,市井一派热闹。

    贾家瓠羹店门口坐着小儿子,口里喊着“饶骨头了——”

    黄樱闻见两边吃食店的香味儿,吸了吸鼻子。

    孙家胡饼店好大一间,三四张桌案,擀剂的,卓花的,入炉的,捡饼的,足有十几个人忙活,炉子都有几十个,敲打桌案,远近相闻,他们家生意可真好!

    油炸宽焦的香味儿飘过来,好香。

    还有卖洗面水的,卖粥饭点心的,一份要二十文。

    她的眼睛不够看了。

    东京城真繁华。

    这还只是一处寻常市井呢!

    要是州桥、马行街,那还得了。

    沿街叫卖的很多,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调子,跟唱歌一样哎。

    黄樱清了清嗓子,“黄家馒头咧——红糖馒头——蜜枣馒头——蜜豆馒头——刚出锅的热馒头——五文钱一个咧——”

    她往南走,麦稍巷南边临着太学东门。

    太学与国子监毗邻,这个点正是国子监学生赶着点卯的时候。

    一个急匆匆的身影带着两个小书童从旁边过,听见她唱卖,立即回过头,“热馒头?”

    黄樱眼睛一亮。

    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这小郎君十来岁,领着两个书童,戴一顶上等狸帽,穿羊皮小靴,狐领石青缎面圆领袄,挂着金银香囊、各色玉饰。

    显然是哪家官二代了。不知怎地没坐轿。

    “我家的馒头又软又香甜,保管小郎君吃了忘不了,才出炉的,热得很!若是急着点卯,拿手里就能吃呢!”

    黄樱说着拿油纸包了一个递过去,“这个送给小郎君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崔琢快迟了,“各色馒头捡两个罢。”

    小书童接过黄樱递来的,“要好吃郎君少不得赏你。不好吃再不许到这条街卖!”

    黄樱看他一个十岁小孩儿,这样神气,显然家里官职不低,只笑着道“是”。

    手脚麻利地包了六个,每个馅儿两个,放到小书童的匣子里。

    递给她三十个方孔嘉宁钱,主仆三人急匆匆走了。

    黄樱盖好馒头,口袋里的铜钱晃荡着,她更有劲儿了。

    “黄家馒头咧——”

    天儿冷得很,她缩着脖子,将手缩进袖中,两个手换着搭扁担。

    “小娘子——”旁边门前立着栀子灯的宅子,名唤“李小姑馆”,有个小丫头,梳双丫,皂色夹袄,褐色裙儿,缩着脖子朝她招手。

    黄樱笑着走过去,“小娘子要买馒头?我们家馒头可香甜呢!”

    “你说的免费尝,不好吃不要钱?”小丫头眼睛一转。

    黄樱拿油纸包了一个,掰开给她看,“你瞧,我这面筛得多细呢,红豆包得满满的,还有股乳香味儿。”

    小丫头毫不客气接过,狐疑地闻了下,一口咬下去,眼睛明显睁大了。

    黄樱笑眯眯地瞧着。

    小丫头看了她一眼,狼吞虎咽吃完了。

    “可香甜?”黄樱道。

    “这便是蜜豆馅儿?其他馅儿的可好吃?”

    黄樱比她高出一截,道,“小娘子放心,我的馒头不好吃不要钱。如今炭价、麦面都涨呢,我的价格汴京城里找不到第二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