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永嘉: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公主永嘉》 60-70(第9/22页)

 秦烈自责道:“怪我吵醒了你。”

    他便是回来晚了,也要与令仪同睡,练就了从他来到他走,不吵醒她的功夫,不想今日马失前蹄。

    令仪摇头:“不是你,是我心里有事”

    她坐起身,关切地问:“皇后会施粥吗?”

    秦烈本想让她不要关心与他无关之事,费神且无用。

    可看着她那澄澈关切的双眸,那些话却说不出口,只道:“定然会有人施粥。”

    令仪闻言,未察觉其中微妙,粲然一笑,外面冰天雪地,室中却如早花初绽,大地回春。

    秦烈按捺住自己想告假的念头,对她道:“天色尚早,你睡个回笼觉,等我回来,与你一同准备施粥之事。”

    没过几日,便传来太子妃要在三日后施粥的消息,她不仅自己施粥,还号召众位诰命贵妇,开棚施粥,赈济灾民,立时便有不少权臣之家女眷响应,引得百姓齐颂。

    令仪却心生困惑,“为何是太子妃,不是皇后?”

    便是皇后授命太子妃,也该是她号召众人,可此事中却根本没有皇后的名字出现,实在大不寻常。

    秦烈早有预料,“传闻遍市井,却传不进宫墙。”

    令仪疑惑,纵然谣言传不进皇宫,太子妃却是经常入宫的,但凡在皇后面前说一句,也轮不到她来挑头。可无论是皇后还是太子妃,只要出来施粥,救的都是灾民的性命,令仪未在上面多想,又开始忙碌起自家施粥之事来。

    很快,城外便多了十几个粥棚。

    太子妃的粥棚自然是最华贵的,且白粥量大管饱,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贡米倒入锅中,太子妃亲自为灾民盛粥,满满一大碗,插筷不倒,莫说灾民,便是京城的平民,也鲜少喝到这么好的粥,在场的百姓与官员无不称赞。

    其他粥棚自然不敢与太子妃那处相比,却也相去不远。

    夫人们个个出来施粥,一时间饭香四溢。

    周围不仅有官兵巡逻,更有各府的侍卫在,无人敢闹事。

    令仪并未出来施粥,只坐在马车中,秦烈特意告了半天假来陪她。

    却见她非但面上没有喜色,反而眉头越皱越紧。

    只这么一会儿,她便看到不少京中百姓扮作灾民过来,毕竟贡米白米便是一般百姓家里也不是日日喝得。且他们通常喝完一碗还不满足,还要继续排队,将那些真正的灾民挤到身后。后面插队之人并不鲜见,并不限于假灾民,灾民中的青壮年也会循环排队,插队加塞。

    而最需要救济的老弱妇孺,本就因着腿脚不便排在后面,因着前面的人不断加塞,怕是再增加几个粥棚也喝不到粥。

    官兵与侍卫只管前面的队伍,以免冲撞了贵人,怎会管后面的百姓?

    对此完全视而不见。

    回去的时候,她与秦烈商量,想多增加一个粥棚,且只供老病妇孺。此外,她还想将备好的白米换做糙米陈粮。

    “我这般做不是因着怕花销,只是这些本就是普通百姓的吃食,定然不会再排队来与灾民夺食。且今日首日施粥,太子妃亲临,也不过在这里待了两个时辰,定然不会时常过来。我想着”她斟酌着道:“户部侍郎能欺瞒皇后,一府如一国,若太子妃与众位夫人们不再过来,那些下人难道就不会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这边施粥的名声打出去,灾民越来越多,粥米越来越少,怕会生乱,我要低价多囤些粮食备用。”

    天下初定,又连番征战,至今蜀中仍在作乱,将士粮饷尚且匮乏。如今的粮食更多的是在京城那些前朝显贵手中,他们无不待价而沽。前几日筹备施粥时,粮价便一日三涨,虽则秦烈又给她一万两的银票,她也不愿这般白白浪费。

    且她心中隐隐觉得,到了饥荒时,草根、树皮都吃得,给灾民喝白粥,本身便不应该。

    太子妃不过为了收买人心,其余人不过陪她唱戏,无人真正关心灾民死活。

    第65章 旧伤 。

    “这些是我粗浅想法, 可是旁人都在施白粥,唯独咱们是糙米。我足不出户,你在外行走却难免被人耻笑, 你若觉得不可行,我便不做。”

    秦烈知她悲悯良善, 却不想她还能想得这般周到,只觉与有荣焉, 岂会阻止。

    “想做什么,尽管放手去做。”他道:“无人敢对我说三道四。”

    无人敢当面对他说三道四, 背地里名声却实在难听。

    虽说施粥本就是自愿,可奈何旁人都是白米,唯独端王妃的糙米实在鹤立鸡群。

    在京城里, 端王的名声前所未有的难听。

    昔日大军进京不扰民的战神, 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秦烈掌管京城治安,岂能听不到嘲讽之声,他只充耳不闻,还交代不许让王妃听到半点风声。

    朝堂上虽不像民间那般,也有不少人在歌颂太子妃功德时, 总会状似不经意间提到端王妃的行径,用以对比太子妃的高洁。

    却不想皇上固然褒奖了太子妃, 却并未责罚端王妃,甚至与其他参与施粥的各家夫人一样, 给了赏赐,只比太子妃稍差。

    尽管不能大获全胜,东宫也松了口气。

    毕竟他们已凄风苦雨数日。

    ——兵部涉事之人被严惩,皇上虽未明面上责罚太子,太子却因御下不严, 自请禁足,此乃常见戏码,朝堂上常有人请罪,不乏涕泪横流之辈。只是这一次,皇上没有阻拦,那便是准奏,还不如责罚,毕竟自请禁足,连个期限也没有,谁知道哪日才能出来。

    东宫因此人心惶惶,也有幕僚分析,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毕竟一直以来,无论太后皇上还是皇后,心中属意都是太子,便是想改弦更张,连个备选也没有。那些皇子莫说非嫡非长,更与社稷没有寸功。唯独一个端王,更是绝无可能。

    ——若立他为太子,岂不要封前朝公主为太子妃?她甚至不只是前朝公主,还是南朝的贵妃。

    当年宋老将军可是昭告天下,永嘉公主可是因着不承认大宪才跑去了涿州。

    若她为太子妃,日后为皇后,如今朝堂这些人,在她眼中不是投敌叛国,便是乱臣贼子,怕不是要秋后算账,挨个儿收拾?

    是以,朝中大臣莫说支持端王了,甚至端王要上位,他们第一个便不答应。

    刚巧这时什么九天玄女的谣言兴起,宛若想要瞌睡便有人递来枕头。

    太子占了嫡长,颇具才干,又得臣属支持,缺的不过是民心罢了,只要把这一块补上,不仅当下困局自解,便是皇上想立新太子,也要再三思量。

    得了皇上褒奖,太子妃愈发看重,每日到粥棚施粥外,还为灾民送些御寒之物与药材。只盼皇上哪日龙颜大悦,能解了太子的禁足。是以,她对施粥越发看重,每日都要过去待上一两个时辰,其他贵妇也不得不照做,暗地里如何叫苦连天不说,面上都是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

    令仪暗忖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倒日日过来,只是并不露面,坐在马车里远远看一看,以期发现什么纰漏及时补上。

    看着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