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60-70(第21/24页)

,蹲在地边,与这里的百姓看上去并无不同。

    桂和舀水洗干净手,揭开锅盖轻轻搅了搅。锅里的早饭是白粥,煮熟后切些野菜丁加进去,加上一碟酱菜,就是齐佑的早饭。

    以前还会打个蛋做成蛋花粥,蛋吃完了,就吃野菜白粥。

    在宫里自不用提,哪怕是顺义时,早上至少也还有几道小菜,牛乳与蛋必不可少。

    得高埋了田鼠走过来,在桶里打水洗手。桂和看了眼他依然哭丧着的脸,跟着叹了口气,说道:“是啊,七爷这日子,真真是苦了点。”

    齐佑听到背后两人的嘀咕,忍不住笑了起来。

    苦不苦,当然苦。

    开荒的辛苦,自不用提了。

    像是他这么大年纪的,早就算作成年劳动力。

    齐佑自认为力气还算大,他试过去拔荆棘。双手拉住用力一扯,没扯动,自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麻了好久。

    京城离这里要走好几个月,想要那边送吃食来给他,想都别想。流放之地穷得叮当响,拿银子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

    春天不能打猎,萨布素就经常给齐佑送些猪肉来,送来的猪肉也不多,只够他自己吃。

    他们这边肉香扑鼻,其他人同样累,馋,闻到吃不到,对他们实在是太过折磨。

    齐佑一旦有了肉,都会叫上徐日升他们一起来吃,算是沾沾荤腥。

    如今齐佑托萨布素买了些小猪仔,加上鸡鸭来养,喂粮食就别想了,各种草管够。

    到了冬天,鸡鸭下不下蛋齐佑不清楚,估计猪勉强能涨到百来斤。加上秋天能猎些野味,杀几头年猪,大家能半敞开肚皮打打牙祭。

    除了劳力,还劳心。

    人一多,队伍就难带了。

    自打知道要开荒种地时,他们心里的小算盘就打得哗哗响。

    各个佐领,赶着前来问齐佑,以后的土地该如何分配。

    齐佑没让他们吃大锅饭,而是量了一块荒地出来,他们自己领去开垦。谁家开出来,就算谁的。

    人少力量就小,齐佑建议他们互相帮忙开垦。这样也有问题,比如有些人家男人生病受伤出不了力,或者家中没有成年劳动力的。各家的劳动力不同,出力之人就有闲话,不愿意了。

    吵起来还是其次,主要是耽误了正事。齐佑就要去调节,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不够,得给他们适当的奖励与好处。或给一块肉,或者他们最喜欢的酒。

    酒这边不缺,烧刀子酿得够劲。吃过了酒,这些人就开始发疯,哭泣。哼唱着蒙古小调,思乡。

    尽管他们的部落早就覆没,故乡已经不复存在。

    齐佑不想家,他不知道家在何处。是遥远的以前,还是对他来说,始终陌生的紫禁城。

    这片山谷,从荒芜人烟到炊烟袅袅,有人气之后,就有了生机。

    呼吸间,是泥土青草,加上菜粥的气息。远处,有孩童在欢笑,有鸡鸭喳喳,牛哞哞叫一声。

    齐佑抬头,望着天际缓缓破云而出的太阳,微微眯缝起了眼,享受着朝阳抚上脸的温暖明媚。

    桂和与得高都说得不对,他们跟着他多年,还是不够了解他。

    在齐佑看来,这里比紫禁城的富丽堂皇好。苦中作乐也有意思,像是小林一茶的徘句所写那样:

    “个个长寿——这个穷村庄的苍蝇、跳蚤、蚊子。

    米袋虽空——樱花开哉!

    美哉,纸门破洞,别有洞天看银河。”(注)

    作者有话说:

    注:出自小林一茶的徘句。

    解释几句。

    前面已经写得很清楚,齐佑改革,从来没有硬碰硬,因为那样死得快。

    他所做的一切,是让权贵们先看到好处,直指他们的痛点。

    福全是实际利益既得者,庄子改革之后,他的收益多了。

    他眼睛有残疾,与齐佑身世差不多。

    能离开京城那个泥潭,福全求之不得,富贵有了,要清。

    学堂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退路。

    还有萨布素,他只是边疆的官员,可能世袭,可能换人。

    他不是什么权贵,他还够不着,不然早就去京城了,哪用得在边关吃苦受罪。

    他本身人不错,懂得学习,尊重手艺人与读书人。没太多的等级观念,不然他不会请披甲奴吴兆骞做他儿子的先生,允许他们在当地成立诗社。

    对于女人的看法,一切都是因为习惯使然。

    在好处与利益面前,这些都不算事情了。

    齐佑没有帮手,团队的原因,是他要少搞斗争,不喊口号,先做事,做实事。

    因为这些事情没人做,没人会出头,他们都光想着如何明哲保身去了。

    第七十章

    日子一天天过去, 春去夏来,北边的夏天,在中午太阳正烈时会热一阵,到了晚上就凉爽下来, 舒适又惬意。

    夏天除了不如京城炎热, 还尤其短暂。仿佛一夜间, 就入了秋, 早晚得穿薄夹衣。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齐佑种下去的小麦, 收成惨淡, 差点连种子都没收回来。

    齐佑没沮丧,他知道以前开“北大荒”时,情形与他差不多。

    本来满怀期盼的百姓,看到这个收成也挺受打击。教他们开荒种地的披甲人见状,却不当一回事。

    他们以前刚开出来的地, 比如今还要惨, 等到第二年收成就上去了。

    加上地里的萝卜白菜等收长势良好,已经收割了一茬, 地里的还长得郁郁葱葱,等到入冬时会再收一波。

    到时候存进打好的地窖里, 拿来腌酸菜等,冬天能吃上好一段时日。

    他们再见到齐佑派人去张家口拉欠他的粮食了,手有余粮, 心里不慌。

    收成不好,累归累, 日子太平没有战乱流离之苦, 大家过得还挺乐呵, 干劲十足。

    齐佑没有告诉他们,去张家口扑了个空,拉平仓里的粮食,已经见底。

    他们马上要面临缺粮饿肚子之苦。

    先前李光地前去张家口巡查,最后只查到宣化府止,将涉案的官员捋了一通。

    其他地方也开始查常平仓,该抄家的抄家,该罢官的罢官。大清上下,算是勉强整顿了一次吏治。

    贪腐的官员抄家了,银钱也不会收归户部国库,而是归入了内务府广储司,也就是康熙的私库。

    内务府前去拆家的官员,自然赚得盆满钵满,最富裕的当然还是康熙。

    常平仓的缺口却依然在,秋粮收进去,却被卡住了没还给齐佑。

    因为噶尔丹打来了,朝廷准备与他干仗,兵未动,粮草先行。

    漕粮运来没那么快,户部又穷,到处挖空心思找钱找粮,需要从就近调配粮食充当军需。张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