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不想种田: 100-11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快穿之我不想种田》 100-110(第1/15页)

    第101章 古代种田生活(9)

    古代种田生活(9)制棉衣送温暖

    自谢家村那事过后, 如今已至十月中旬,天气渐渐凉了起来。

    县令大人甚是忧心,平舆县内大半的人都是逃难来的难民, 这些难民虽有粮食, 不会饿死, 但这天气逐渐冷下去,怕不是会被冻死。

    顾子琰走进县令书房,看到县令愁眉苦脸, 问道:“大人可是在忧心县内百姓?”

    看见他,县令期待道:“子琰, 你回来了, 周大人如何说?”

    顾子琰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大人说‘必不能让这些百姓无衣蔽体’,九月时, 大人已命人在江州收购了上万吨棉花和麻布, 让我等先统计需要棉衣棉被的人数。”

    县令拍手称赞:“周大人高瞻远瞩, 果真是我辈之楷模,我现在找人去统计人数。”县令正要出门,正好与钟典使和王植在门口相遇。

    两人喊道:“大人要去哪?”

    “你们有何事吗?”县令清咳一声, 做好表情管理。

    钟典使指了指王建国, 说道:“大人, 阿植有事向您报告。”

    “大人, 现在天气渐冷,下官在各地走访时发现,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 如果持续降温,这些人很可能会被冻死。下官甚是忧心, 特来向县令问问,可有对策?”王建国皱着眉,很是忧心。

    “原来是为这事,我们进去说吧!”县令欣喜,能考虑到这步,说明阿植不仅有对工作勤勤恳恳,更是有一颗爱民之心。

    看见顾子琰,王建国有点惊讶,于是问道:“顾先生也在啊?我快半个多月都没看见顾先生了。”

    县令说道:“子琰才从州府回来,为的就是这事,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棉花吗?”王建国猜测道。若有棉花的话,那些衣不蔽体的百姓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县令赞道:“阿植果真聪颖,哈哈,就是棉花。周大人高瞻远瞩,已经从江州购买了许多棉花和麻布,现在需在县内统计没有棉衣的人员,这事交给阿植如何?”

    “这部分人员我已经统计好了,那册子正在我身上呢。”王建国从袖中拿出一个小册子,双手捧着递给县令。

    “哦~阿植果然能干。”县令大喜不已。

    翻动册子,上面各种横纵线条交错,形成一个个长方小格,记录得清晰、详尽,何地何人,总共多少,一目了然,县令看了,问道:“这记录方法是你想出来的吗?清晰明了,一看便懂。”

    王建国摇头,说道:“下官幼时不知在何处看到的,只记得这种记录方法十分清晰明了,就给记下来了,在记录时就用了这种方法。”

    县令把小册子递给顾子琰,顾子琰看完,说:“不错,确实一目了然,若此等方法用在账本上,记账会更加清晰,也不会出现许多乱账了。”

    王建国:“顾先生聪明!”

    钟典使听得甚是好奇,“顾先生,给予我看看。”

    顾子琰将册子给他,钟典使仔细查看,“此法有大用。大人,我先退下了。”钟典使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去账房试试。

    “钟老还是如此性急,遇见好东西恨不得马上用上。”县令扶须说道。

    “子琰,既然人数已经统计好,快速给周大人去信,棉花拿回来,还需要耽搁些时日加工成棉衣棉裤,可耽误不得啊。”

    顾子琰点头,“是,大人,子琰先告退了。”

    书房内只剩下王建国和县令,王建国提议:“大人,下官有一法,可以加快做成棉衣棉裤。”

    县令惊奇:“你说!”

    “可以在县内聘请懂针线家庭困难的妇女进行加工,县衙提供一个场地,让她们一些人负责裁剪布料,一些专门做袖子,一些专门做棉衣背部,一些专门做领子……最后再让人将棉衣的不同部分缝起来,这样分工,可以加快赶制棉衣棉裤。”

    县令有些不相信,“当真?这样跟一个人单独缝制有何区别?”

    王建国肯定道:“当真,专门做一样可以提升这些人的技术和速度,比一个人单独赶制棉衣快,若县令不信,我们可以先试验一番。”

    “我记得县衙有懂针线的丫头吧?”

    王建国吩咐随从去购买够做20件棉衣的棉花,还有几匹麻布,搬到县衙后院,再让人把县衙里懂针线的都召集在一起,给他们分成两组,每组5人 。

    一组单独制衣,挑选针线较好的人员,一组进行不同分工,每人制棉衣的不同部位,看看她们谁先完成。

    到傍晚时候,罗平来报。声音难掩激动,“大人,第二组已经完成了。”

    “知道了。”结果在他意料之中。

    县令听完他的禀告,还是很相信这个结果的,单独制衣的那组针线是真得不错,连教导他小女儿刺绣的花嬷嬷也在,那可是几十年的绣娘了。

    县令点头,“行,到时候就依你的方法。”

    王建国询问:“那现在可以招工了?此事还需早点准备为好。”

    “可。这事就由你负责。”县令拍拍王建国的肩膀,心里赞叹:这样才是国家栋梁之才。

    *

    得到县令的同意后,王建国开始在县内贴告示,招200个懂针线活的女工,不论年龄大小,优先聘用家庭困难的。不过三天,就已经招满了。

    平舆县到府城,若是骑马,只需3天就到了,但是运送棉花来,至少得5天左右。

    因此这几天,王建国还在布置棉衣加工厂,厂地在县衙内,县衙修建得很大,现在还有许多空置的房间,经过一番布置,倒有模有样了。

    等场地布置完毕,棉花和布料也已送到,王建国通知女工来上班。

    县令也来视察过,当时就直拍着王建国的肩膀大赞,“阿植处事细致有规划,很让人放心!”

    到了十一月中旬,天气更冷了,女工赶制棉衣的速度慢下来。

    县令查问进度后,也跟着皱眉,“如今才赶制出一半棉衣,照此进度下去,恐怕得到十二月才能把棉衣赶制完。”

    他现在穿上薄棉衣已是觉得有些冷意了,那些还穿着破旧单衣的百姓恐怕更觉寒冷。

    “为了赶制棉衣,这些女工从早到晚不曾停歇,已非常劳累,所以下官决定再招些女工。”

    “可,我现在可给下军令状了,在十一月末必须将所有棉衣赶制出来,若需钱财可直接从账房支取。”县令严肃地说道。

    “是,保证完成。”他记得自己有几个制衣机器人,到时候让他们也跟着赶制棉衣。

    招工的告示已经贴出去,但来的人没有几个,王建国做起了小蛀虫,每天悄悄将一些棉衣麻布放进空间,带回家,让制衣机器人赶制棉衣。

    制衣机器人速度很快,每天至少能赶制200多件棉衣,虽没有招到几个女工,但在十一月下旬的尾巴尖上,所有棉衣已经赶制好了。

    此时,只剩下最后一批百姓没有得到棉衣,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