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被弹幕剧透后: 第63章 063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废太子被弹幕剧透后》 第63章 063(第2/4页)

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好几家门口都排了老长的队伍。”

    前几日都还没这种情况。

    王掌柜闻言,无奈地笑了笑说:“殿下应当听说了,顺天府今天派衙役挨个通知了粮铺老板,不许涨价,大米价格不得超过原来的七文钱一斤。”

    周嘉荣点头:“我有所耳闻。”

    王掌柜苦笑道:“这个方法看似能够为民争利,让百姓购买到更便宜的粮食,实则会起反效果,反而加剧百姓对粮荒的恐惧。现在无论是商贾还是市民都觉得未来粮价会上涨,粗暴地让粮商不许涨价,他们不敢明目张胆违反官府的命令,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弥补这部分损失,比如在大米中掺杂更多的石子,或是用陈米、发霉的米取代原先的大米。甚至还可以通过降低售卖速度,减少售卖的数量,囤积一批粮食,运到江南卖更高的价格。”

    周嘉荣恍然:“也就说,今日队伍之所以排这么长,行进的速度又非常慢,乃是因为粮商消极应对,故意降低销售的速度导致的?”

    王掌柜点头:“没错,小人派人去看过了,原本好几个伙计在同时售卖粮食,如今就改为了两个人,说是伙计和掌柜生病了,而且还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购买十斤。伙计再有心拖延一下,这样弄,一个时辰也卖不出去几笔粮食。”

    原来如此,周嘉荣没想到看似普通的经商之道中还有这么多的门门道道。

    他担忧地说:“这样下去,京城不少老百姓恐怕都买不到粮食,只能花高价从其他人手里买又或是减少每日的食物。”

    王掌柜叹气:“只怕过几日,京城的粮荒会更严重。”

    当然也无需担心京城会乱起来,毕竟两营还有那么多禁军守着呢,京城乱不起来,只是普通老百姓恐怕要遭罪了。

    从银楼走出来后,周嘉荣的心情有些沉重,回去后就让唐乐找些经商的书送到书房,只有知道得越多,涉猎的知识越多,他才不会轻易犯糊涂。

    翻了一夜的经商书籍,周嘉荣真是大开眼界,对这些小小的商贾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也许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渊博的学识,但从古到今能够脱颖而出,在史书上留名的大商贾都不缺乏胆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接下来两天,果然如王掌柜所言,粮铺门口的长队不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排越长,不少普通百姓脸上都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看到这些,周嘉荣的心情也有些沉重。

    好在这日他总算收到了纪天明从江南送回来的信。

    信里,纪天明简单地说了一下江南的情况。目前他在苏州,还没被洪水淹没,但苏州城内的物价是一天一个价了,还有无数失去家园的难民涌入城内,露宿街头,当地官员已经在组织救灾,可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天灾面前,人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尤其是现在绵延的大雨还没停,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有河岸湖岸决堤。

    信的最后,纪天明表达了对江南灾情的担忧。

    收起信,周嘉荣的心情越发的沉重。

    朝廷派向善南下已经数日,若是快马加鞭,日行上百里,现在应该已经到江南了,不知能否改善这一状况。

    可惜还没等来向善的折子,兴德帝又收到了一封江南巡抚的折子,再次说明了江南的灾情,已经扩大到了十六个县,无数黎民百姓受灾,他再次恳请朝廷派人去江南抗洪救灾。

    兴德帝将这封奏折公之于众,朝廷上下商讨对策,还没商量出办法,过了两日,江南巡抚的折子又来了,还是陈述灾情,恳请朝廷支援。

    由此可见,江南这次的洪灾比之过去几十年恐怕还要严重。

    兴德帝跟重臣商议过后,又从兵部、户部、兵部等抽调了一部分官员和士兵,指派中山王带队南下,去江南赈灾,并让江南附近未曾受灾的府县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赈济百姓。

    中山王接到圣旨,脸都垮了,心里后悔不已,早知道就不贪这个功劳。

    江南现在大雨,洪水那么严重,万一赶上江河决堤,将他冲走了怎么办?

    不过圣旨都下了,他也只能认命。

    中山王一边让妻子收拾行礼,一边琢磨着多带几个侍卫出门,以保障他的安全。

    想到要告别安稳富贵的京城,中山王心里就不得劲儿,当天晚上还派人去请几个兄弟聚一聚。

    周嘉荣接到帖子哭笑不得,都什么时候了,他还惦记着喝酒呢。

    不过到底兄弟一场,这次南下救灾也有些风险,周嘉荣不好表现得不近人情,准时赴约。

    见面后,中山王就哭嚎:“大哥、三哥、六弟,若是我……此去再也回不来了,以后的清明你们可要记得带着酒去看我。”

    “四弟莫担心,你是作为赈灾的钦差大臣南下,不会去洪灾第一线的。四弟若是还不放心,我这里有几个武艺非常高超的士兵,为兄将他派到你身边,跟着四弟南下,定能保四弟平安。”武亲王捏着酒杯笑盈盈地说道。

    听到这个提议,中山王立马不嚎了,摆手道:“就不用劳烦大哥了,这次父皇还拨了一部分银子送去江南赈灾,会派军队一路护送,定然无恙,大哥尽管放心。”

    要真收了武亲王的人,岂不是在自己身边留了对方的眼线。中山王表面大大咧咧,贪玩好热闹,但在这种关键问题上并不糊涂。

    武亲王笑了笑:“既如此,那就算了,若是四弟有需要,但讲无妨。”

    周嘉荣冷眼看着他们俩耍心眼,垂下眼睛,轻轻摇头,真没意思,都这时候了,两人还不消停。

    被武亲王这么一说,中山王也不好卖惨了,不然一会儿武亲王又送人给他怎么办?

    四人边喝酒,边说起了江南的灾情。他们都各有各的渠道,多少知道一些外面人不知道的消息,周嘉荣听着,偶尔接两句,一顿饭吃得不咸不淡。

    次日天不亮,中山王便带着赈灾的队伍南下了,为了加快速度,他们这次没有坐马车,而是骑马,银子也用马驮着,到了驿站再换马,次日继续启程。

    按照这种速度,估计五六天便可到达江南。

    中山王走后,京城的粮食越发不好买,百姓叫苦不迭,不少大臣上书向兴德帝反应这一情况。

    郑玉也站出来,先是检讨自己,然后想了一个应对之策:“陛下,不若从京城下辖的一十个县中,开放一部分粮仓,将粮食运到京城,平价出售,以满足百姓所需。”

    京城下辖的一十个县城下面还有很多村落,因此有一定的余粮,尤其是小麦。

    兴德帝这回采纳了他的提议。

    郑玉已经吃了一次亏,这回谨慎多了,将粮食拉回来后,在官仓平价出售,每人限购五斤,以免有商贩趁机囤积平价粮。

    衙门开了仓后,大量的粮食放出来,不少百姓都舍弃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排上的粮铺,都跑到官仓去买粮。

    周嘉荣从衙门回府,看到一张张带着欢笑和满足的脸,既高兴又担忧。

    朝廷的粮仓不可能一直平价售粮,因为今年江南发洪水的缘故,漕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就没法从南方运粮回京。京城确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