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被弹幕剧透后: 第63章 063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废太子被弹幕剧透后》 第63章 063(第3/4页)

还有粮,但肯定要先保障两大营一十万大军的口粮,余下的才能卖给百姓,因此必须留一批粮食做不时之需。

    如果想让京城的粮价持续稳定下来,就需要打破这些商贾对于粮价必然会上涨的心理预期。

    琢磨了半天,他让刘青安排人悄悄去外面放出风声,就说今年两湖、西南等地区的粮食大丰收,灾后朝廷会向这些地区调粮进京。

    不管流言真假,几千里外,这些商贾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去求证此事。只要大家都觉得以后会有粮食,京城不会缺粮,大商贾们担心囤在手里的粮食会卖不出去,自然就会拿出粮食来售卖,这样京城的粮价就能稳定下来了。

    其实现在京城并不缺粮,而是不少商家捂着不肯卖而已。

    为了保证这个计划顺利实施,周嘉荣还找上了蒋钰:“蒋大人,我想请你帮个忙,听说你跟顺天府尹郑大人乃是同乡,私交不错?”

    蒋钰抬眼瞥他:“是有这么一回事,殿下想让臣帮什么?先说好,老郑这人也是个又臭又硬的石头,你若是希望臣能替你拉拢他,恐不能如你的愿。”

    他这话谦虚了,顺天府尹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坐得稳的,郑玉干了四年,既没被撤职,也没因为得罪权贵不得已辞官,便是有过人之处。

    周嘉荣大笑:“蒋大人快人快语,那我也不跟你卖关子了。大人不必担忧,我没这个想法,我是想请你转告他,上奏,解除对商贾粮价的限制。”

    “殿下这是何意?”蒋钰皱眉,不明白周嘉荣为什么掺和这么一脚,还是帮商贾说话。

    周嘉荣认真解释道:“蒋大人,朝廷开仓放粮,最重要的目的是平抑粮价,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完全没有再限制商贾粮价的必要。而且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限制他们的售价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京城粮食有限,不可能一直开仓放粮,最后还是得靠他们来满足城内百姓所需,因此我建议趁着现在粮价已经降了下来,让他们能够自由浮动价格,让一部分手里比较宽裕,不愿排队的百姓去粮铺买,以减少京城粮食的消耗……”

    这样有一个好处,粮铺可以适当的涨价,比如一斤涨一两文,这样,既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商贾又能稍微多赚些钱,更乐意卖粮。届时,朝廷便可慢慢减少粮食供应,保障京城有充足的储备粮。

    蒋钰听完周嘉荣的话后,一愣一愣的:“殿下还精通买卖?”

    周嘉荣笑着摇头道:“精通倒谈不上,只是观最近京城的粮价变动有所触动而已。我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提议,具体怎么实施效果最好,还得看郑大人的。”

    “行,我帮你找老郑。”蒋钰一口答应。

    翌日上朝,郑玉向兴德帝上了一份折子,请求解除对粮商价格的限制,允许其自由定价买卖,同时通过缩小官仓的经营时间、限购等措施逐渐减少官方的粮食供应。

    兴德帝看完后,又问了许多郑玉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具体细节和内容。

    郑玉一一作答,并阐述了这样做的好处。

    兴德帝听完后非常满意,大大夸奖了郑玉一番,还奖他白银一百两,责令他去办这件事。

    得了褒奖,郑玉本该高兴的,但他性格比较耿直,总觉得自己是抢了荣亲王的功劳,毕竟这主意是荣亲王给他出的。下朝后,他拉住了蒋钰,支支吾吾地问:“荣亲王殿下怎么不亲自上奏,向陛下禀明这件事?”

    蒋钰往他后面瞅了一眼,见没人,才直言不讳地说:“你觉得这件事若是荣亲王殿下上奏的,陛下会这么快通过吗?”

    郑玉失语,表情有些滑稽,过了许久才叹息道:“哎……”

    到底没多说什么,他虽然也欣赏荣亲王的手段,可他更佩服武亲王保家卫国的英勇,而且作为一名纯臣,最要紧的忠于陛下。

    蒋钰知道这位好友是怎么想的。以前他也是如此想法,但他想,若是郑玉有机会接触殿下,迟早会明白,荣亲王值得。

    到底是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很多话不方便说,蒋钰拍了拍他的肩:“殿下没亲自找你,只是托我转告你此事,就是不希望你为难。我知道,你不愿意被打上任何一派的标志,你无需担心,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也不会提让你为难的事。”

    这话倒说得郑玉不大好意思了,张了张嘴,一时不知道该跟蒋钰说什么。

    蒋钰摆了摆手:“郑大人还有许多事要忙,我便不打扰你了,告辞。”

    说完大踏步上了马车,消失在郑玉的视线中。

    他这样干脆利落倒是让郑玉颇有些不得劲儿。不过到底是公事要紧,郑玉连忙回了顺天府。

    同一时间,刘青回来告诉周嘉荣一件事:“殿下,小人发现,京城里似乎有人在故意抹黑您和中山王。”

    “哦?”周嘉荣很好奇,“都说了什么?”

    刘青表情有些一言难尽:“说您嫉妒武亲王得宠,又被皇后娘娘过继到了名下,气得在府中摔了好些古董。”

    周嘉荣乐了:“我就是生气也舍不得摔古董啊,散播流言这人显然不了解我。”

    周嘉荣可没摔东西的嗜好。而且自从去大同府见识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艰难后,他已经意识到民生多艰,哪还舍得砸古董,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见周嘉荣没生气,刘青稍稍松了口气,继续道:“关于中山王的说他口蜜腹剑,心里很嫉妒你和武亲王、蜀王,喝醉后逮着你们三个骂。”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周嘉荣无语了:“查出这些流言的源头了吗?”

    “没有,对方很谨慎,是找城隍庙的老乞丐传出来的,那老乞丐生了病都快死了,什么都敢说。”面对这种人,刘青也很为难。

    周嘉荣听完就没兴趣了:“不用管他,随便他们吧。”

    谁知这样的流言并没有消停,渐渐的,坊间的流言多了起来,虽然很隐晦,没有直接点名几个王爷的名字,用了绰号代替,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是他们四兄弟。

    而且都是关于他和中山王的,还有些蜀王的,武亲王的非常少。

    刘青怀疑:“殿下,这会不会是武亲王让人放出来的?前阵子,关于他过继时天降不祥之兆的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会不会是武亲王反击回来了?”

    周嘉荣不确定,毕竟没有证据。

    按理来说,这样的流言也太小儿科了,也伤不了筋骨,武亲王应该没这么幼稚才对。可他到底是不了解这个大哥,万一他就这么小气,怀疑前阵子的流言是三个弟弟散布的,借此报复呢?

    罢了,这都是小事。

    周嘉荣更关心江南水患。

    中山王已经去江南半个多月了,期间送了两封奏折回来,向朝廷报喜,说是已经控制住了江南的水患,请兴德帝放心。

    兴德帝果然很高兴,当天去了淑妃宫里,夸她生了个好儿子。

    周嘉荣听说这个情况后,也很高兴,提笔写了一封信,准备派人送去给纪天明,让他若是接到了王掌柜派去送粮的队伍,就将粮食拿回去,平价售出,以做朝廷开仓赈灾后的补充,毕竟这时候江南不会嫌粮食多,粮食多一些才能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