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30. 第 30 章 李广:这福气给你,你要……(第2/3页)
,绝不是李广跑得快匈奴人才留下的蔑称。
要飞将军真是对李广的蔑称,那在龙城之战李广被抓的时候,他就不该活着了,一个获得蔑称的人,怎么能称得上有才华,怎么会被匈奴的单于命令活捉。
不过李广成于这样的领兵方式,败也败在这样的领兵方式。
自古以来兵家将领对于带兵,都属于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但能做到和韩信一样的属实稀少。
首先能统领士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将军还好,只要负责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带领士兵勇武作战,赏罚分明,做到军队令行禁止就差不多可以被称为一代名将了。
但做元帅,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包括但不限于士兵的后勤补给吃喝拉撒,行军的路线,敌我双方可能会出现的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插手的战争推演等等。
而以上这些李广只具备了勇武。
其余关于军队的规划,夜间的守备,他几乎都没有做,因此史书里记载他和程不识行军的鲜明对比。
他在外出作战匈奴时,被骚扰了总会无法迅速反击,损伤众多,程不识虽然军中规矩繁多,士兵也觉得追随他苦,但程不识作战却少有人来侵犯。
这也是李广作战的一个弊端,松散的行军管理,会更容易被敌人袭击,且得手可能性极高,损伤自然也会极高。
纵观我国各类兵法,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几乎都是板上钉钉一样的铁律,说真的李广这样带兵没有发生哗变和溃散,还能打仗,已经算得上是非常厉害了。
但同样李广的行军放松,注定了他不可能和卫青一样带领士兵大规模作战,不然这种松散的行军模式,匈奴人一来个夜间偷袭,汉军就无了,或者还没偷袭,汉军就因为补给吃喝拉撒等问题发生事故,无法继续行军了。
也是因为这样的作战放松,李广在历史中有记载的带兵人数一直不算多,最多的就是龙城一战,李广带兵一万。
但也是这一战,李广士兵全输自己也被俘虏,而在对比打左贤王是李广带兵四千却能支撑四万人两天,等来张骞救援,这就很能对比出李广带兵多少的差距。
而且李广还特别喜欢打逆风局,对面越危险,他打的越好。
比如史书里说他觉得自己遇见了老虎于是射箭能中,但是发现老虎是石头后,他就怎么也射不中石头中了。
再比如匈奴几百骑追李广,李广都能跑掉甚至反杀对面不少人,还有一直重复的四千打四万,虽然没赢,但也没输,杀的匈奴人也远超过己方的死亡数量。
可见李广的性格属于,越到绝境,越能打的类型。
而绝境往往意味着损耗,如果李广才华在高一点,他可以反推对面,那么他封侯未必没有指望。
但很可惜他的才华还不足以弥补他带兵能力上的缺陷,因此他打仗往往损伤了很多,却也只能和对面打个平手。
这种相当于和对面一换一的战术,对于汉朝来说是损失不起的,属于功过相抵,因此李广就总是得不到封赏。
讲到这里也会引起一个之前一直有提的问题,李广运气不好,又不被君上喜欢,卫霍外戚上位,掐媚献上,被天眷顾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不是的。
李广的运气怎么可能算差,他一出生就是世家,虽然家中已经稍有落寞,但仍有祖上留下来的人脉和祖传的弓学,少年时也曾成名,到了武帝时期也多是被信任的。
比如龙城之战,最开始卫青领兵绝不算多,这场战斗启用的更多是老将,其中李广汉武帝刘彻绝对是赋予厚望的,毕竟当时汉朝能打的没几个,李广又是老一辈武将的领头之一。
在刘彻登基后不久就封他为卫尉,负责宫内安全,试想一个不被君主信任的人,能被安排到宫中负责这个,刘彻难道不怕死吗?
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李广在龙城之前都是颇为受刘彻信任的将领,再龙城时也曾经给予厚望,可惜李广没有拿下实绩,而卫青那下了,刘彻多实用主义的一个人啊!
他就是谁好用,用谁。
如果卫青幸运他就不会是私生子出生,少年牧羊,成年做骑奴,而该和李广一样出生世家,饱受信赖。
同理的还有霍去病的幸运,后世文人只看到了霍去病的幸运,说他在深入匈奴时从不迷路,却没看到他收编匈奴人,任用他们作为向导,带领军队前行,只将这一切归功于幸运,这岂不可笑。
这样一看,李广有的优点,卫霍也有,李广没有的优点,卫霍还是有,这一对比,成功的会是卫霍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李广不能封侯除了能力,还有的另一个因素是,他的政治情商并不高,比如之前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随周亚夫所获得的功绩绝对是足够封侯的,但他却私自接了梁王的军印,导致犯了错不得,回朝后就没了封赏。
还有他的性格狭义气量小,再担任右北平郡守的时候,为了报复曾经拦下他马车的霸陵县尉,带着他一起去右北平上任,然后就杀了人家,还和汉武帝上奏这件事谢罪。
这时候李广在驻守边境,死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彻就好言放过李广,但你要说刘彻心里好受吗?那肯定是不的,你早不说晚不说,这个时候说,这不是逼他一定要原谅你李广,刘彻能受这种气。
因此越来越不喜李广疏远他。
最后李广为什么被众多现代踩入泥里,很简单因为吹的太过了,自汉以后的人,非常喜欢用李广来吹自己。
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还有之前天幸那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诗歌,将李广描绘成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让人心驰神往,忍不住一探究竟。
可真仔细去看李广的战绩,那是牛皮吹得震天响,一看战绩“二点五”,再加上古代文人,吹李广,就吹李广,还特别喜欢拉踩卫霍,这一下可就捅娄子了。
现今大家看史书讲究去繁化简,就看你这个具体战绩怎么样,比如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的飞将,再教科书上一直指代李广,但大家一看史书,不对啊!
夺回阴山的不是卫青吗?和李广有什么关系,肯定是假的人家说的是卫青,然后就开始拉踩李广,毕竟李广的战绩对比卫霍二人实在名不副实,这让喜欢这两位的“一些人”尤其不爽,之前文人怎么夸赞他,今人就怎么贬斥他。
但实际上,王昌龄这句诗的飞将一词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卫青的,也有说是李广的,还有一种是说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无论那种说法,除了王昌龄本人也无人得知了。
以此来嘲讽李广鸠占鹊巢,属实毫无意义。
而包括太史公在内的人,夸李广,实际上都是在接着李广表达自己的愁绪,之前看到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