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10-120(第7/14页)

万,一万是骑兵。

    至于御营后军,由于昭平王府远在越州,山高皇帝远有时候也有好处,南云霁这些年基本不听宣和帝的裁军旨意,反而听从慕容雅博的建议加大募兵和练兵的力度,她手上兵力最多,有十万之众,问题在于南云霁这十万人难以全部投入北境边线,主要是西南边的越人仍时有叛乱,不要以为燎人不会操弄地域政治,他们的使团会伪装成商人秘密穿越整个大宁,与南边的土司首领时不时在南疆兴风作浪,加上路程、军耗等等客观问题,南云霁必须把部分军队留在越州。

    其他州郡的卫军则是参差不齐,像岳芝、宋崇和朔方郡的侯莫张崇,他们光是骑兵就能拿出数千甚至上万人的方阵,手中兵马都是数万之众,规模基本达到单个御营军的一半,但其他一些州郡的卫军就让人感慨什么是落差了。

    就拿原本外戚集团盘踞的淮州来说,卫军都司府已经被腐蚀得不成样子,有的甚至已经沦为那些公侯的私兵,原本数十个卫所编制十不存一,以淮州之富庶,最后统计上来的卫军人数竟然只剩两千多人。

    而有些偏远地方的州郡,实在因为贫瘠和没有战争威胁,有的还往往是几个州郡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卫军都司,人数少且不说,战斗力更是不堪入目,那些人上了战场是连刀剑都握不住的。

    加上各种吃空饷、克扣士兵饷银等等问题,萧庆宁发现主要精锐还是御营和北境的卫军,总的军队数量在五十万人,真正能依靠的要打个半折,这就是她手中的全部家底了。

    与当年她父皇动辄带领五十万人出关相比,她手中这点兵马与燎人的大军相比当真是捉襟见肘。

    这样在意料之中,这十数年间,大宁一直在舔舐伤口,从武神关大败中恢复元气,燎人确是不断发展壮大,当年燎太|祖金骨太玄手上的十数万人已经变成了数十万人,他们东西中三路大军,每一路都有十万以上的兵马,更令人绝望的是,他们至少有一半是骑兵。

    且不要说他们还有各种臣属部落的杂牌军。

    敌强我弱的形势一眼可见,慕容雅博一早就说还是要守通天阙就是这个道理,像岳芝那种剑走偏锋诚然给人惊喜,但就算拿到了胜利也只是伤其皮毛,无法撼动根本,有时反而让他陷入绝境,所以真正的较量还是在大战场上。

    很难,再难再难也要打。

    幸运之处在于,萧庆宁手上也并非没有好牌,军事上的弱势不等于全盘劣势,战场上军队的多寡、士卒的勇猛、将帅的谋略胆量等等固然重要,但这种规模的大战,打到最后说到底还是国力上的较量,说白了,燎人也是人,他们的士兵也要吃饭、也要军饷,马匹的补充、武器的整备都需要天量的税收支撑,那么,燎人那种军政一体的政治构架在扩张侵略阶段无可厚非,但到了治理阶段便乏善可陈,所谓上马得天下易,下马治天下难,他们的行政效率极其低下,这直接关系民生治理和国库税收,这就是为什么金骨阿隼那、哥舒夜和穆如山阙要效仿大宁这一套,在燎国开展改制的根本原因。

    现在萧庆宁登基第二日便向他们宣战,改制肯定是来不及了,而萧庆宁手上的大宁却有整套文臣把控的治理体系,这意味着萧庆宁身后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和财赋,人口就是兵源,财赋就是军饷和武器装备,在这点上,萧庆宁天生就站在了燎人追赶的终点,因为退一万步说,他们就算灭了大宁,最后也要建立一个“新的大宁”,使用大宁这一套治理体系。

    另外,幽州、朔方郡、山海郡这三个地方提供了天然的守护屏障,依靠地形走势筑造的一重重城关给了她们足够的底气,这大量化解了燎人骑兵的威力,只要能够守下来,她们就能跟燎人打消耗战,充分利用上面所说的先进文明体制带来的优势,只要京城没丢,耗也把燎人耗死。

    而更为关键的一点,人心还在,特别是军心,其中固然有慕容雅博和岳芝这些人的莫大功劳,根本原因却是宣和这些年的议和之策伤透了将士们的心,物极必反,萧庆宁甫一上位,武将跪地拥戴,从她可以如此顺利推行军改就可以窥见一斑,大宁这些有血性的武人,实在不想回到议和的局面上来了。

    朝堂上的文臣虽然多有微词,但萧庆宁留住了左王右崔,整个文官集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罢朝或者集体辞官,而且这些公卿士大夫发恼骚不代表天下百姓的民意,对于萧庆宁这位女皇帝,天下百姓更多是感到新奇,最多是茶余饭后谈笑两句,但绝对说不上对萧庆宁反感,更不会说换个女人皇帝便要亡国,规则一旦被打破,人们会发现那些自古以来的礼法不过是种种禁锢人的枷锁罢了。

    而理清敌我态势之后,萧庆宁登基的第三日正式举行了一次“内阁会议”。

    作者有话说:

    注:来自明朝官职。

    ? 116、内阁议事

    这次内阁议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阁成员聚集预演, 有朝一日,她会把中书省替换成内阁。

    除了慕容雅博、岳芝和裴定方这些武将,萧庆宁把左王右崔、吏部、户部、礼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叫了过来。

    “先说军事。”

    萧庆宁穿了一身红色团龙云纹龙袍, 难得鲜艳,威严也是自不必说, 坐下文臣武将皆是肃穆静听。

    “跟燎人开战是朕定的国策, 御营与诸州郡卫军改制要迅速推行,御营元帅、各州郡都统制的任命书朕已全部下发, 择个日期,元帅和将军们各自回到地方任上, 改制的改制, 练兵的练兵, 总之一句话:动员各自的部队做好打大战的准备。一定要告诉将士们, 燎人来我们要打,燎人不来我们也要打,北边的三州一郡不是燎人的土地, 是我们大宁的故土。”

    下首的裴定方等武将皆拱手领命,由于萧庆宁在年前已经开始军议, 与慕容雅博等人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该说的都已说完,改定的都已定下, 故而今日内阁议事军事方面说的反而见少, 更多的是为配合军事而要推行的各种文政。

    “王崔两位公相。”

    “臣在。”

    “朕知道朝中很多文臣都在议论什么‘穷兵黩武重蹈覆辙’, 那些声音朕不管, 但你们须知燎人一旦南下, 我们要打的就是国战, 战场上将士奋勇是一回事, 背后的道理又是另一回事,到时拼的就不仅仅是战场,还是国力财赋、民心向背,要是官场上乌烟瘴气,民间怨气冲天,不用燎人来,老百姓自己先反了,朕让你们去淮州为的就是这个,没有政治清明做基础,将士们在前线便没有底气,不要以为在朕这里文武分家了,文修武备不是空谈。”

    王延年和崔固安道:“陛下高瞻远瞩,老臣必不辜负陛下信任,不致使百姓寒心。”

    萧庆宁:“你们让各州郡的布政也都动员起来,让百姓知道前线的将士是为了他们而战,是为了抵御外敌,保护他们的耕田土地,保护他们的儿女子孙不用给燎人为奴为婢,还有——”

    她特别强调:“各州郡布政使、知府、知县……不管什么官,往年克扣卫军都司军饷,实际压缩卫军编制还虚报人数吃空饷的,拖欠卫军饷银的,有一个算一个,谁还敢在新军改下动手动脚,朕正好拿他们的家产当粮饷,以前有些小偷小摸朕不追究,以后再敢跟卫军伸手要一个子,用他们人头还。”

    左王右崔其声称是,萧庆宁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