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10-120(第8/14页)

“但话也不宜说的太重,就用你们中书省的名义发命,让他们配合各州郡都司募兵练兵。”

    中书省这边说完就轮到户部了。

    现任户部尚书许世辅年纪不算大,在六部尚书之中年齿最小,只有四十八岁,他是正经科举出身,寒门贵子,因而能体谅百姓疾苦,这些年在宣和帝手底下当差苦不堪言,户部负责天下税收,国库本就连年亏空,还要给燎人大量岁贡,等于是从他手中把百姓的脂血送去饲喂燎人,他早就有致仕辞官的打算,后来是萧庆宁带着内务库找上了他,让他相忍为国,他当年也受过嘉烈太后的恩惠,便听从萧庆宁所言忍了下来,这些年磕磕绊绊走过来,如今得见萧庆宁登基称帝,他自然是一万个人心许。

    “许尚书,今年户部的决算无论如何都要把大头拨给军费,但不是说就要你加征赋税,把压力摊到百姓身上,而是量入为出,其他地方能省则省,朕也不要你太为难,内务库在各州郡的产业从今往后都要入税,且内务库的收入以后都入户部账头,由你们户部派人监管,朕能帮你的也就是这一点了,其他你和户部众卿想办法,朕只有一句话——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给百姓加税。”

    萧庆宁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许世辅的心坎里,他出身寒门,深知兴亡交替皆是百姓之苦,能遇到萧庆宁这样的皇帝便是夫复难求,且他历来把萧庆宁当做嘉烈太后敬重,他当即起身,行叩拜大礼:“臣替大宁百姓拜谢陛下宽仁,户部必当竭心尽力,不使国帑浪费一分一厘。”

    萧庆宁:“起来吧,朕知你为官为人,倒放心你办事,只是有一样要说,你还年轻,不要早早便把身子搞垮了,劳逸结合,有时间多回家看看,休沐一两日天踏不了。”

    许世辅无言以对,唯有再拜。

    说完户部就该轮到礼部了。

    现任礼部尚书是章丰饶,此人看似辛苦体胖人畜无害,实际有两幅面孔,他们礼部除了管理天下科举选贤任能,也负责国朝具节礼仪。

    “章尚书。”

    “臣在。”

    “你们礼部和鸿胪寺通一下气,挑选一批能臣干将出来组成使团,以朕的名义持旌节出使西凉,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说服西凉出兵,西凉一日不出兵,使团一日不回京,当年我母后与西凉的元太后有故旧之情,朕会手书一封加上一份旧物让你们一并带去。”

    鸿胪寺负责外交礼节,接待外国使臣或者出使领国都由鸿胪寺出面。

    章丰饶拱手道:“臣领命。”

    至于吏部,吏部尚书方希直算是一位直臣,可以归结为清流派,不过能当吏部尚书负责天下四品以下官员调任,要是没有些曲折心思是做不来的,故此,方希直是一位能屈能伸的清流派,他一边和赵公明、齐肃岳等人发起对萧庆宁的口诛笔伐,另一边又确确实实办事,只要萧庆宁以皇帝名义在公开场合征召,他一定来尽人臣的本分。

    “方大人,朕刚才与王崔两位公相所言之事你听到了吧?”

    方希直明明知道萧庆宁指的是什么,他偏要说:“请陛下明示。”

    萧庆宁:“政治清明离不开吏部对各州郡官员的选拔任用,这方面你比朕懂,道理也无须多言,只希望方大人体谅国事艰难,以江山社稷为重。”

    方希直道:“老臣为官一任,自信对得起这份俸禄。”

    他态度不佳,萧庆宁也不跟他多废话,只说:“甚好。”

    至于都察院这位左都御史齐肃岳,他和翰林学士赵公明是清流派首领,能忍住没有对萧庆宁破口大骂已算克制,就不要想他能在内阁议事上说什么好话,但萧庆宁找他来也只是表示下自己气量,根本没打算从他嘴里听什么金玉良言。

    如此,中书省、户部、礼部和吏部都已说完,那便轮到萧庆宁听取意见。

    “诸卿可有奏议?”

    她这么问了之后,裴定方等武将皆噤声,倒不是不敢说或者没有话讲,而是他们要说的已经在军议上和萧庆宁说尽,这次主要是听文臣发言,放到文臣这边,王延年和崔固安相视一眼,由崔固安进言道:“陛下,关于选贤任能老臣倒有一言。”

    萧庆宁:“讲。”

    崔固安:“先帝在位时,有诸多不满议和之策的官员或外放离京,或辞官去职,当此时正直用人之际,可否将一些仍有出仕之心的官员拟旨召回?”

    崔固安这话没有任何问题,乍听之下也是谋国之言,但萧庆宁经过这段时间与他们打交道已经学会了听弦外之音,这些混迹朝堂数十载的公卿不会平白无故说一段话,他们的背后一定有利益考量,比如崔固言这番话萧庆宁略一思索便得出了答案。

    当年主战派文臣辞官去职时可也是左王右崔担任丞相,那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做挽留?说到底就是一朝皇帝一朝臣罢了,现在萧庆宁上位,他们当然要调转风向,当年唱白脸是他们,现在唱红脸也是他们,如果萧庆起复那批主战派文臣,这批文臣便欠了他左王右崔一份人情!

    萧庆宁便看破不说破,还卖他们一份好,答道:“理当如此,此事两位公相与方大人去办。”

    又向裴定方道:“裴元帅,若军中也有当年因议和之策愤然离军者,你也派人召回,只要有真本事,最少是原职任用。”

    裴定揖手道:“臣领命。”

    萧庆宁看向户部尚书许世辅,许世辅道:“臣亦有进言。”

    萧庆宁颔首道:“许尚书请讲。”

    许世辅:“臣所言关乎税收变动,我大宁开国以来征收的赋税皆是实物,南方以稻谷居多,北方以麦面为主,更有甚者上交的是山林木材、渔猎布匹,这些东西在实际运输中有诸多损耗不说,各地官员往往以次充好,或者以‘火耗归公’等各项名目中饱私囊,臣在先帝时已有奏议,请准在地方以等量银钱统一收税,如此必能增加国库税收。”

    如果萧庆宁以前没管过内务库而是直接以长公主身份登基称帝,她是不可能理解许世辅这番话背后的深意,许世辅的想法是全国统一以银钱收税,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想要做到却是千难万难,这里边已不仅仅是涉及到复杂的计算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情,单说一条,多少年交的都是粮米,忽然改成交钱,百姓能接受吗?他们会认为官府是在变相加税吗?

    此外,银钱的成色怎么统一?各州郡富饶程度不同又如何计算?统一使用银钱几乎触及到所有府县以下官员的实际利益,就算朝廷出了法令,他们推诿搪塞或者干脆变相加税又怎么办?

    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这么做肯定能减少损耗,节省大量运输人力,杜绝地方官员侵占税收,不过现在萧庆宁是真不敢为了这笔钱在这个时候大动干戈,还是怕那句话——闹大了,燎人不来自己家里后院走水,得不偿失。

    于是,萧庆宁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 117、将相和

    “你看这样如何?”

    萧庆宁直视许世辅, 说道:“先前朕让你和王崔两位公相挑人去淮州整治官场,你所说的税制改革便先从淮州个别府县尝试,摸索一套经验出来, 从府县开始到州郡,然后再到全国, 毕竟兹事体大, 燎人又随时可能南下,当此关头, 实在不敢冒然推行如此之大的税制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