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爹是当朝首辅: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亲爹是当朝首辅》 110-120(第9/16页)

着肚子干农活吧。

    他忙命左右,从随身的包裹中取出两摞油纸包裹的酥饼交给妇人。

    酥饼对于寻常百姓家简直是奢侈品,妇人忙说不要,见推辞不过,便千恩万谢的接过来,放进篮子里。

    里长屋里屋外找了一圈,对他们说:“老先生不知去了谁家的田里,等他回来,我再向各位大人引见。”

    祁王点点头,几人便围着四方桌依次落座,端起手里的粗瓷碗,品尝真正百姓家里的饭食。刚喝第一口,一股苦涩的滋味直冲头顶,细嚼之下,粗糙的口感也难以下咽。

    抬头却见两个孩子大口大口的喝粥吃窝头,他简直怀疑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再看沈聿和其他几位官员,各个面带痛苦之色,仿佛下一秒就要掉眼泪。

    看上去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

    荣贺见状,抬头劝道:“爹,寻常百姓家,有粥喝,有窝头吃,就已经很满足了,您可别辜负了人家的心意。”

    怀安反问里长:“老伯,您觉得宫里的皇上平时吃什么?”

    里长抬头,憨厚的笑笑:“皇上肯定不吃这个啊,至少得是大白面饼卷大葱吧。”

    众人一阵哄笑。

    怀安又问妇人:“大娘,您觉得宫里的娘娘每天吃什么呢?”

    妇人停下手里的活计,用围裙蹭蹭手:“宫里的娘娘啊……那一定是顿顿有肥肉,大白馒头管够!”

    众人又忍不住笑了,可笑声之后,纷纷陷入沉思。

    怀安道:“其实百姓们所求的,无非是吃饱穿暖而已,能吃上白面肥肉,那都是皇帝娘娘般的生活啦。”

    大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娇弱,其实小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要远高于成人,譬如他们难以下咽的食物,两个孩子吃的神色如常。

    祁王有些惭愧,端起碗来一饮而尽,其他人纷纷效仿,几乎是捏着鼻子将碗里粗糙苦涩的粥灌进腹中,一顿翻江倒海,好险没全吐上来。

    能供得起读书人的家族,普遍在小康以上,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员们,只知道举业艰辛,案牍劳苦,却不知真正的人间疾苦,原来是这样的。

    怀安和荣贺看着他们,面带欣慰的点点头。

    祁王与沈聿对视一眼: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又说不上来是哪里……

    第116章

    正说着话, 果真有一位老先生从门外进来,大约五十岁上下的年纪,身材高挑, 面颊方正,肤色黝黑,看面相就知道脾气不是太好。

    沈聿却忽然起身,朝他深深一揖:“临川公!”

    随行的官员们也认出了来人, 纷纷起身朝他行礼。

    此人叫张岱,号临川,丁未年进士、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 累迁至国子监司业, 是沈聿实打实的前辈。沈聿初授翰林院编修时, 张岱正是带他的师傅,但此人之所以德高望重,却不是因为当官, 而是因为辞官。

    时值吴浚掌权之际, 朝中阿谀成风,同僚尸位素餐,官场风气败坏, 他不顾亲朋劝阻, 以奉养老母为名辞官回乡,先是在家乡开了一家书院, 将名下的田产作为义田, 供书院开销。后来书院入不敷出, 他便开始研究农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为家乡百姓做出了不少贡献。又因为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品行和事迹,在家乡乃至全国都有着极大的名气。

    此次进京,是受到郑阁老的邀请,郑阁老欲将他起复,去户部督理农事。

    首辅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他独自进京赴约,当面婉拒了郑迁的邀请。沈聿得知他进京的消息,想要见他一面时,已经联系不上了……

    原以为这位来去自由的老先生已经离京回乡了,万没想到,他居然躲在这新开荒的流民村里,指导百姓耕种小麦。

    张岱如怀安所料,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方正黝黑的面庞上并未显露惊讶,只是并袖还揖,淡淡的说:“闲云野鹤之人,当不起诸位大礼。”

    沈聿向祁王简单介绍此人的身份,祁王才重新打量起眼前面色冷峻的老者,道一声:“原来是张先生,失敬。”

    其实他此前也没听说过。

    祁王的身份不容暴露,沈聿也只是搪塞道:“这位是齐先生。”

    张岱的心思仍在田间,只是略点了点头。

    沈聿又指着两个孩子:“这是犬子,这是……齐先生的公子。”

    二人十分乖巧的露出一排牙齿:“张先生好。”

    “真乖,”张岱眼底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摸摸两人的头,“可巧,我那小孙子也一般大。”

    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两块饴糖分给他们。

    怀安是藏不住话的,张口就问:“张先生还随身带糖呢?!”

    张岱浅笑着解释:“这是奖励给村里抓到田鼠的孩童的,他们很能干,不过月余,便将将整个雀儿山的老鼠消灭殆尽。”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张先生用糖果鼓励孩子们下田捉鼠。

    “那我们真是无功受禄哇。”荣贺将糖果揣进袖子里。

    众人一阵朗笑。气氛总算稍有缓和,几人分别落座。祁王不断向张岱提问,问得都是流民村今年的收成情况。

    他们惊讶的发现,京郊一带的麦田普遍产量在一石三斗上下,而土地并不肥沃的流民村,居然可以达到一石五斗以上,多出来的两斗,就是张岱精心指导的结果。他从施肥、浇灌、防虫害、种植密度等方方面面给出了最合理的方案,使得产量显著提高。

    怀安竖耳听着,心里生起一个念头,再看荣贺,同样贼兮兮的转着眼珠子,应该与自己想法一致。可惜小孩子插不上话,急得他不停朝荣贺使眼色。

    荣贺鼓起勇气,扯了扯祁王的袍袖,小声提醒:“爹,红薯,红薯……”

    祁王恍然,又向张岱提问:“先生可知道,吕宋国有一种粮食,名叫红薯?”

    怀安瞪起眼睛。

    张岱却摇摇头:“从未听说。”

    祁王接着道:“听闻这红薯在吕宋亩产极高,十数倍于小麦,先生可愿去府上一看?”

    张岱听完,只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十数倍于小麦,亩产岂不是可达二十多石?真要是有这种粮食,早已经漫山遍野的长疯了,谁还苦哈哈的种小麦种稻子啊。

    不过在他眼中,这些在朝的文官们大多都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毛病,渲染出一些浮夸的祥瑞哄着皇帝开心,他忙得很,是真没时间奉陪。于是打了个哈哈岔开话题,说自己明日就要动身回乡,回去教书育人去了,无论几人如何邀请,人家就是不屑一顾。

    眼见日头过了正头顶,里长夫妇还要去给儿子送饭、干农活,张岱也急不可耐的要去田里记录这批小麦的长势和亩产。

    众人不便继续叨扰,只得作罢。

    怀安和荣贺原以为红薯的产量有救了,结果大失所望,怏怏不乐的跟在众人身后下了山。回城的路上,沈聿带着两个孩子乘一辆马车,两人玩累了,车厢一晃,便睡得东倒西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