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90-100(第12/15页)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担心是正确的,后来,窦建德曾经的手下果然反唐。

    在窦建德死后,很多河北百姓痛哭流涕,还给窦建德建庙,他们很仇恨大唐。后来有个胡人叫安禄山,借着河北百姓对大唐的仇恨而造反。

    散装的大唐从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见过坑爹的,没见过李渊这么坑子孙的。今天的李世民也在给父亲擦屁股。】

    隋炀帝位面,李渊面色青白交加,他现在还在造反前期,还没有去打窦建德。但他知道,如果抓到窦建德,他一定会砍了他。

    窦建德什么档次的人啊,也敢跟他们这些簪缨世族一样举兵?

    他有些不敢置信那窦建德不过是一介草莽反贼,杀了他之后,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李渊跟其他的世家子弟一样,瞧不上百姓,可偏偏被天幕打了脸,心情烦躁。

    十八岁的李世民轻声叹息:  “耶耶,你不知道,君若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窦建德如此得民心,如何能轻易杀之呢?"

    放在以前,李渊和李建成对李世民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现在却无法反驳。因为天幕都说了,李世民的做法是正确的。

    李渊和李建成目光闪烁,一时间说不出话。

    李世民说道:“耶耶,倘若来日我擒住窦建德,请饶他一命。既然天幕都这么说了,就不能重蹈覆辙啊。"

    李渊被打脸之后,态度稍稍放软:  "等你抓到了再说吧。"

    李世民晓得他的性格,听到这话,知道他是退让了,便勾起唇角笑着说道:  “孩儿一定将他抓回来。"

    李渊心里稍稍松口气,不杀窦建德也好,这下子天幕总没有攻击他的点了吧?什么李世民给他擦屁股,真是粗鄙之语,他什么时候要人帮忙了,简直胡说八道!

    紧接着,天幕又说:  【李渊还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他提拔了很多自己的亲戚以及勋贵子弟,组建了一个贵族式的中央。

    因为只有贵族才是聪明人嘛。

    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他为了大唐更加繁荣昌盛、贵族的血脉更加纯正,还把九品中正制给请回来了。

    李世民上位之后废除了这个制度,大力推行科举制。李渊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李渊乍一听还以为天幕在夸他,正有些沾沾自喜,结果仔细琢磨,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很多蝇头小楷似的弹幕说:  “开历史的倒车。”李渊这下弄明白了,感情天幕这是在阴阳怪气!

    李渊给气得仰倒,夸他儿子就夸他儿子,偏偏要把他拉出来踩一脚是干什么?他这个爹当的真憋屈!

    【李世民很会看人,还很会用人。他为此写了一首诗。

    《赋萧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一首诗堪称千古名作,尤其是“疾风知劲草”简直妇孺皆知。

    清朝文人

    毛先舒赞叹不已:  "什么叫帝王诗,这就叫帝王诗,除了帝王,谁能有这样的眼界?“”太宗的诗鸿硕壮阔,振六朝靡靡颓废淫.荡之风。"

    杜甫最近路过唐太宗沉睡的昭陵,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行次昭陵》: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此时,他望着天幕,吞声踯躅不敢言。倘若他生在贞观年间,是否就没这么仕途不顺了?

    板荡之时,他愿意做那诚臣啊。

    不光是杜甫,李白、杜牧、狄仁杰等等大唐文人都重重叹息,无比怀念那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恨不得生在贞观年间,取代那宰相萧璃。

    第99章 后续加第七位皇帝

    【由于李世民知人善任,初唐将星如云,名士如雨,好像没有能力平庸的废物。

    连李世民的老婆都是出了名的贤后,把后宫管得井井有条。

    但是,没过多久,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终年三十六岁。李世民选择陕西九峻山为他和长孙皇后的长眠之地。

    至于她的死因,人们普遍认为她是气疾而死。气疾类似于哮喘,放在今天都是很棘手的难题,更不用说在古代了,需要好好调养才行。

    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十七岁的李世民了,非常早婚早育,再加上操劳过度,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唐太宗位面,李世民正为天幕夸他的功绩,有些不好意思,心中暗道:  “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

    谁知道紧接着,就听见了噩耗。贞观十年,那也没剩多久了!他难以接受,连忙看向长孙皇后:  “太医,快叫太医来!”

    李世民心思细腻,如今又急又怕,竟生生落下泪来。

    长孙皇后的笑容也僵在脸上,大唐才刚刚安定,小儿子李治还小,她居然就要撒手人寰了吗?

    长孙皇后连忙抚着他的肩膀,安抚道:  “生死有命,能陪陛下到这里,已经死而无憾了。”李世民闻言,将她搂在怀里,眼泪唰唰地流,哭到哽咽。

    明明要死的是长孙皇后,应该是李世民安抚长孙皇后才对。结果现在,角色互换。

    太医马不停蹄地来了,李世民忙问:  “皇后不一直在服用调理身体的方剂吗?你们的方子怎么这么没用?"

    太医诊脉,叹息道:  “方剂并非没有。皇后娘娘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肝气抑郁。皇后不仅要服用方剂,平日也应该少思少虑,静心调养,万万不可动怒来刺激肺腑。这气疾半个都是心病!"

    长孙皇后闻言眨了眨眼睛,垂下眼眸。她不是第一次听太医这么说,只是条件不允许她休息。

    她是个多思多虑、心思敏感的人,她既关注李世民的前朝,也掌管六宫事务,事情多得不得了。除此之外,还要愁孩子们的学业和婚姻。

    久而久之,  “檐边嫩柳学身轻”,已经如同病弱西施。

    就像熬夜一样,都知道熬夜不好,但忍不住啊。

    要是以往,她还

    是会对这些医嘱,有些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现在被剧透了死讯,态度转变不少。

    长孙皇后面色和善地送走太医,然后扭头看向李世民:  “陛下,听见太医说的话了吗,这下臣妾可要堂而皇之躲懒了。"

    李世民闻言,眼睛都哭红了,将她抱在怀里,仿佛握住易碎的珍宝,久久没有松开。他附在她耳边,小声说:  “我们以后合葬,死亡也没有办法将我们分离。”

    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动作亲密,有些与礼不合,但宴会上的文武百官都没有出声阻止,而是体贴地该吃吃该喝喝。

    连魏征这个大喷子都选择在这时候放陛下一马。

    这些文武百官中,有几位将领非常特殊,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长得剑眉星目,气宇轩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