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4. 攻韩 老祖宗对后世学子的“温情”……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4. 攻韩 老祖宗对后世学子的“温情”……(第2/2页)

,会比那昭襄王更恐怖,你瞧瞧那些发明……”

    军中的捷报一一传来,两国的战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推进着。

    而被扔去历练的蒙恬,虽然平时不着调,但身手和态度还是不错的。据消息传来,其立下了不少军功,被一些阅历丰富的老将所看好。

    嬴政显然极为满意,不怼人的时候,开口的话语平静温和,都快比得上春风拂面了。

    比如有些朝臣委婉提醒:“陛下,这战事虽频频胜利,但如今已近深秋。”

    “天气愈发寒冷,若是军中御寒措施不佳,而粮食之后不够……”

    对于这样杞人忧天般的担忧,嬴政逐一反驳,有理有据:“传闻有棉花一物,御寒能力能抵数层锦帛或麻衣,朕早已派人去南方寻找。”

    “想必不久后,便能有音信。”

    “至于打仗所用的武器和粮食,是完全足够的,就不劳烦诸卿操心了。”

    在灌溉工具、铁制农具和合理规划土地后,再加上一部分地方的水渠修建完毕,农田的情况比往年要好很多。

    再不济,还有作为备用的粮仓在。

    夏安夷有几天没见对方“上课”,偶尔打开app看过去,发现对面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月余。

    老祖宗好像温和了点,都愿意同那些理解能力不太行的朝臣们,三言两语地解释几句了。

    当然,主要还是秦军的顺利,对方的心情不错。

    往常一打仗、或是做什么事便出来逼逼的儒生,在被怼了很多次后,说话也客气了些:“陛下,这韩国虽然包庇长安君,但是也无大错。”

    “若是再咄咄逼人,怕是有违礼法、行不义之战,受各国不满和讨伐啊。”

    “臣等也只是为陛下的名声着想。”

    夏安夷:“……”

    挺好的,这群儒生至少不会再直接上来,不客气地对老祖宗指指点点了,说话至少含蓄了不少。

    显然她没来吃瓜的日子里,老祖宗应该是怼了他们很多次,所以现在变乖了不少。

    当然这也不是奇怪的现象。

    儒家里真正将“君子之风”融汇而言行合一的,便是类似颜回等重德之人。往往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不会掺和进政治队伍里,尤其是能在朝堂中扎根下来。

    这些在秦国原本就混得不错的儒生,审时度势也不奇怪。

    毕竟嬴政所展现的模样,像比他们还懂儒学。哪怕不懂,也能找准角度进行怼人。

    而面对儒生如今含蓄了点的态度,嬴政似还是有些不满意,只是面上没有显出:“秦军如今,怎就是不义之战了?”

    “朕未下令杀俘虏百姓,也未命攻城后烧杀劫掠。”

    “反而将这些先进而利于民生的发明,传入了韩国落后之地,你的消息未免也太滞后了。”

    儒生:“……”

    好像有点奇怪,但说不上是哪里奇怪。

    嬴政漆眉微动,似是想到了什么,话语中的意思不明:“对了前些日子,朕的谋士和匠人们,发明完善了一种名为活字印刷术之物。”

    在化用钻研后世的胶泥活字、油脂性墨水后,活字印刷术已有了雏形。所印刻之书虽略有瑕疵,但已完胜徒手抄写。

    和造纸术搭配在一起,简直是绝杀。

    他像是真的好心一般:“听闻韩国将派韩非使秦,其为荀子之生。诸卿既然钻研儒学,不如便请他一起整理典籍和修书。”

    “这印刷术,想必是能用上一二。”

    夏安夷:“??”

    首先,老祖宗把对方打发去修书,绝对不是出于好心。

    请法家代表韩非子来整理儒家的典籍,确定这不是要夹带私货、潜移默化改变点什么吗?

    而且配合上传播速度极快的印刷术,很难不让人怀疑老祖宗的好心程度。

    心里吐槽归吐槽,她还是厚着脸皮,自认这么多天来跟老祖宗交情不错、开口问了下:“真的会派人解读儒家经典吗?”

    她对了下吗?”

    嬴政许久未见对方,乍一下听到她的声音,难得微顿而轻恍了下。

    对方的语气还是那般熟稔……地找他要资料。

    嬴政瞥了眼底下、不知自己被卖了的儒生,淡淡而耐心地告知对方:“用来忽悠那群儒生罢了,他们去修书了自然不会来烦朕。”

    何况,他自然也动了夹带私货、外儒内法的念头。

    “以及、借鉴他们的解读,你不怕你那考试出问题吗?”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