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太平歌》 50-60(第1/28页)

    第51章 螳螂捕蝉

    ◎黄雀藏在这儿呢◎

    赵善易听到风声, 将褚英打发走,也让人去查了。而他自己掉头就去找裴岘,见了人就说:“虽然你没有和刘家结亲, 但刘家小娘子一心爱慕周聿昭, 怎么说也是夺妻之恨了吧?”

    裴岘头都不抬,问:“都统衙门这回是没沾事情?那要不要我给你找点事做?”

    赵善易:“这儿有个机会,你要不要听听?”

    “不听。”

    兵部最近有北方关口的战报, 但是陛下以开年为太后祝寿为由,继续驳了增兵的请求。其实是户部吃紧, 要等春耕之后才能再做打算。

    赵善易路过官署,就是为了特意讲八卦给他听得, 管他想不想听。

    “昨晚的乱子查得差不多了, 如今也成了上京城的乐子, 刘重儒的女儿被周聿昭拐了, 彻夜未归。”

    裴岘前一晚听的可不是刘家小娘子被贼人掳走了。

    怎么过了一夜,就变成了, 周聿昭拐走了刘重儒的女儿。

    赵善易见他抬头看过来,乐呵呵笑说:“当然,这件事你不好说什么, 我就不一样了, 我还要去五城兵马司给褚英那个老杀才去断官司呢,褚英现在满世界嚷嚷他委屈,今儿可有的瞧了。”

    他眼里都是幸灾乐祸。

    裴岘放下笔,皱眉问:“昨夜到底丢了人没有?谁家的?有报备吗?褚英要是爱管这种闲事,那就去御史台好了, 闻风奏报最是拿手, 你也一样, 你们两个到时候还能做个伴。”

    赵善易:“瞧你这话说的,该有的都有,该查的也在查,褚英再蠢也知道轻重,只是刘家和他要女儿,他上哪去给刘家赔?再说了人有证据,昨夜有人看见了周聿昭带着一个小娘子。这得怪谁?这会儿谁都有理,这不褚英就求到我这里来了。我还有公务在身,这京畿防卫不也要上心嘛。哪有功夫替他去找人。”

    说完又羡慕裴岘清闲。

    京卫营驻扎在城外三十里处,统帅张克坚是他的大师兄张克定的族弟,比他大几岁,曾镇守过定襄。他提领京卫营,但不管营中事务,偶尔去巡营,或者是传旨。但这个官职特殊就特殊在这里,调兵符在他手里,兵马由统帅统领,要和统帅关系融洽,这个差事非显贵不能做。

    但裴岘不显山露水,和张克坚两人配合得很好,京卫营在京畿兵马中不是最出众的,但一定是上下最齐心的。

    裴岘问:“已经闹开了吗?”

    赵善易嗤笑:“你说,刘家这门亲,也真的不合适。刘老大人迂腐些也就是了,偏偏他又惧内,家里女眷们真真是各显神通,简直反了天了。”

    裴岘不多提起刘家,又问:“科考在即,各地进京祝寿人马也已经快到了,你仔细着些。小心捅出乱子。”

    赵善易本来就是进来绕一圈,然后去五城兵马司看热闹,褚英震不住那帮人,派人来请他一早上了,他早晚都得去一趟。但听裴岘说起开年祝寿的事情,就坐下了,不准备走了。

    “你和我说说,怎么个章程。”

    这里是官署,人多嘴杂,裴岘也不想乱说,只是提醒:“听旨意办事就是了,把手底下的人管好,做好分内之事,尤其不要沾上主考官。上京城守卫你要盯好了,尤其十六门。上元节的西南四门是城外的人替你盯着,但后面可不一样。

    赵善易也头疼,整个三月,他都要提高警惕,稍有差池都是祸事。

    科考就不必说了,到时候地方官员进京祝寿,人多了麻烦就多。

    说到一半,裴岘忽然想起:“庆王爷快回来了。”

    赵善易:“九爷在河南乐不思蜀了。”

    裴岘:“河南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春耕的事情安排好,他就能回来了,太后娘娘寿辰之前他肯定要回来的。”

    赵善易:“到时候我设宴,咱们三个人痛饮一场。”

    裴岘还等着午后去接裴芝玉的事,问他:“你不是要去五城兵马司吗?”

    赵善易看着他干瞪眼,这人怎么这样,忒没意思了。

    裴慎就站在门外,赵善易忽悠裴慎:“你们大人一整日都和你说不上一句话,每日操心那些泼天大案,你不若跟着我吧,我虽然不敢保你上京城呼风唤雨……”

    “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裴岘淡淡的提醒他。

    裴慎依旧面无表情,仿佛根本没听见他说什么。

    赵善易占不到便宜,便说:“行了,我要去五城兵马司,看看我的启蒙老师刘老大人家的事情如何了,老师有难,学自然是责无旁贷。”

    说完一脸戏谑出门去了。

    裴岘还在看江南的账目,他书房的裴安至今都在江南。江南制造局的账目,他已经彻底看清楚了,有看不懂的也差不多猜明白了。

    这事注定要烂在肚子里。

    为臣者,就要进退有度,事有缓急,人更要有度,若不然,高崎也不会远走云南。

    他当初助赵幼澄把高崎的事情捅到御前,放在陛下眼前,就是为了让陛下选。

    陛下选了对朝堂最有利的方法。

    他把赵幼澄遇刺的事情也放在桌面上,为了把事情放在眼前,他查了那么久查不到,江南就有那么多人,他就全都盯着,因为他坚信,只要做过就会露出痕迹。

    赵幼澄遇刺的事情,孟廷元已经结案,只有他还在查。

    他和兄长也说过,倘若当初周宪实不递台阶,也自会有别人举荐高崎远离是非之地。因为高崎是纯臣,是直臣。就是他自己也会捞高崎的。

    高崎这样的人,放在地方上,就会造福一方百姓。是社稷有功之人。

    只是周宪实闯进来,搅了局,怕是周宪实自己也知道,他抢了别人的功,所以他一口气举荐了十几个人。

    这里面的很多事,他还在思量中,朝中的人太多了,犹如瀚海,而水面之下到底是什么情形,还要斟酌清楚才好。保不齐就有谁跃出水面。

    很多事,眼下看是好事,但以后看就未必了。

    难得天晴日暖,北方的太阳干燥,章嬷嬷领着院子里的女婢们将赵幼澄从姑苏带回来的书都拿出来晾晒见见太阳。

    赵幼澄觉得天气不够暖,她懒得张罗。

    章嬷嬷却说:“自回来还没有晾晒过,先见一见太阳,哪能一下就似火烤一样。书册都娇气,要勤打理。”

    赵幼澄也不拦着,正好今日叶嬷嬷也接回来了,笑着和她谢恩:“谢小殿下恩典,我那大侄子也升了职,虽然愚笨些,但胜在勤勉,不敢给殿下丢了脸。”

    赵幼澄一时愣住,叶嬷嬷的大侄子在户部,她可不认识户部的……

    她想了一下,才恍然或许是认识的,裴岘的长兄,任户部尚书。先帝朝有名的为人刚直的裴荀。

    “只要勤勉就好。能升上去就证明他有能力。”

    叶嬷嬷看起来很开心,两个侄子于她犹如儿子一般。他们前程好了,她也安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