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青山: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别青山》 140-150(第4/20页)



    此后二十年,无论瓦剌、鞑靼与大齐有多少次摩擦,都从未有谁,将长刀对准紘城。

    而紘城经历了战后起初几年的光辉与赞誉,便渐渐销声匿迹了。

    ——一个不会被外地侵略的边城,又怎能以军事兴旺?

    故而这二十年来,紘城“边疆军镇”的名号,更多代表的是某种荣誉与历史。

    紘城的守城军也过惯了太平日子,军中编制没有被大幅削减,还要幸得兵部始终感念皇恩、不敢敷衍。

    ——紘城外那座墓园,谁说不是皇恩浩荡呢?

    如今城中这不到三千的将士,看似不多,却已是前线抽调过后的结果,程荀实在无法埋怨什么。

    而这三千人中,还包括不少或死或逃、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消去名字、仍在名录中按月领取军饷中的将士。

    刨去这些人,再刨去或年事已高、或身有残疾,都不说训练有素,真正能够拿起刀枪,与鞑靼人拼杀的将士,只怕更少。

    至于守城工事,程荀隐约有听到风声,军中对此还算重视,并没有到用无可用的地步。

    而城中将领,据沈焕此前送来的信,他在领命离开紘城时,特意推举了几位勇武稳重、行事靠谱的将领顶上他的职位,只要范春霖不临阵换将,应无大碍。

    细数了一遍基本情况,虽算不得多令人安心,却也未曾到最坏的情况,程荀心中多少有了底。

    紘城地势狭长,位处大齐、瓦剌、鞑靼三国边境,人烟荒凉。最近的军营送来援兵,日夜兼程,也需三日时间。加之冬日路难行,只怕耽搁更久。

    可换言之,只要能坚持三到五日。甚至更久,至少也多了一条生路。

    这考验的,不光是紘城的守城策略是否得当、紘城的工事是否牢固有效、紘城的将士是否坚毅果敢。

    这考验的,还有缩在家中,足不出户的紘城百姓。

    为此,程荀开始为第二个主意奔波。

    紘城并非富庶之地,土地贫瘠,城中百姓也多做些日常买卖,鲜少富绅。

    即便有大商贩,也多是大同、庐州等地的行商。战事一起,也都纷纷闭店、搬离紘城。

    此地豪强、商贾虽少,可吃公家饭的却多啊!

    程荀盯上的第一个人,是已收拾好行李,准备卡着腊月除夕,打道回府的蒋毅方。

    也幸亏崔夫人来了一趟紘城,让程荀知晓了这公正严明的蒋大人,竟然还是崔夫人亡父崔清的学生。

    这层关系被捅破,程荀也就大大方方送去拜帖,直言要拜访一二。

    而蒋毅方自然无法拒绝。

    接待程荀的,是蒋毅方与其续弦妻子王夫人。

    王夫人小蒋大人将近一轮,粉面细眉、纤浓有度,那眉眼身姿,瞧着竟有几分江南女子的风韵。

    程荀一问,果不其然,这王夫人是绍兴出生,随蒋大人远赴西北,已三、四年未能回江南了。听闻程荀也是江南人,当即便起了聊兴。

    程荀在后宅谨小慎微数年,又在外行商多年,早练就出一身八面玲珑骨,一把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

    只要她愿意,只怕能把庙里的铜人都逗笑。

    果然,用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与王夫人以“姐妹”相称,还被王夫人盛情留下用饭。

    蒋大人全程在端着茶盏在一旁作陪,一句话也插不进去。

    待到午后,王夫人一手挽着程荀,一手拿着回礼,在官衙后门,依依不舍地与程荀作别。

    “姐姐”即将返回府城,程荀同样黯然神伤。二人约好待战事稍了,便在府城相约再见,而后将程荀送上马车。

    坐上马车时,程荀趁王夫人不注意,朝站在她身后满脸青黑的蒋大人,温婉地行了个礼。

    哎呀呀,蒋大人的脸色,怎么更难看了?

    车门关上,车窗放下,程荀打开王夫人的回礼,冲着里头那百两银票,笑得眼睛好似月牙弯弯。

    贺川随行程荀身边,目睹了今日始终,对自家主子这张嘴,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主子,王夫人分明知道蒋大人不愿意,为何还捐出了银票呢?”贺川抱着礼盒,心中满是钦佩。

    程荀对着光仔细看银票上头的章印,漫不经心道:“王夫人的格局、段位、眼界,可比蒋大人强多了。”

    她收起银票,朝贺川一笑:“依我看,若是王夫人有朝一日能做官,只怕是个远胜于蒋大人的温柔刀呢。”

    而后不出一日的时间,有一件事紘城大街小巷便传开了。

    府城来的蒋通判日夜心系紘城百姓,不忍老幼妇孺缺衣短食,可自己实在两袖清风、无能为力,为此几乎病倒。

    而蒋通判的夫人得知丈夫心结,主动从嫁妆中拿出百两银子,捐赠给程杜商号,委托商号大当家从外地购置米粮,捐赠给百姓。

    而那程杜商号的大当家也阔气,听闻蒋大人如此请求,当即便承诺,要自掏腰包,向城中百姓捐赠价值五百两的米粮。

    “那为何一个府城来的父母官,要将银子捐赠给程杜商号?”

    “这你就不明白了吧,这程杜商号的大当家,就是二十年前那位孟忻孟大人家中的人啊!”

    此言一出,百姓们恍然大悟。

    而这个凑齐了两袖清风父母官、临调官员心系百姓、二十年前紘城英雄后人等一系列诸多出人所料的要素组成的故事,经由百姓口口相传,霎时便点燃了低沉依旧的紘城。

    在这个外有战乱、人人自危的寒冬,百姓们津津乐道着故事里的“良善”与“仁义”。

    很快,程杜商号又向外宣称,收到了第二笔捐赠——因腿上暂留紘城的京官、鸿胪寺丞王大人,为紘城百姓捐出了二百两银票。

    消息放出不到一日,程杜商号又陆续收到了多笔大额捐赠,大多是紘城的官员送来的。

    可也不乏一些零碎的银子、甚至铜板,以个人的名义送来了。

    为此,程杜商号特意在城中赁了一间门面极大的铺子,在其门上悬挂牌匾,清清楚楚写下了捐赠人与金额。

    其中,既有将军范春霖、县令陈毅禾这样响当当的大名字,也有不少刘二娃、马妞儿、陈斧子这样乡民邻里熟悉的名字。

    牌匾一共两块,可那些大名字、小名字却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一眼望过去,“范春霖”和“刘二娃”,好像也没有甚区别了。

    不出五日,程杜商号便宣布不再接收捐赠。百姓们看完热闹,又开始翘首期盼,这些米粮,何时能送到紘城呢?

    程杜商号一时又被送上风口浪尖。

    而程杜也不墨迹,当日又贴出一张长长的清单——竟是采购的账本!

    账单贴满了店面里空荡的墙面,引得百姓竞相去看。

    今日,便是捐赠的米粮,头一次发放的日子。

    数日的谋算与奔波,程荀与纮城百姓,终于迎来了这一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