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 22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门阀之上》 220-240(第20/25页)

侍中年少立功,意气风发,超乎众人多矣。谋策布画,已有经国之态,济时之心。”

    听闻长乐宫北门一事,吴淼心中对陆昭的态度已有所调整。先前对其不乏警惕与提防,但是当这位年轻的女侍中掌握兵力优势时没有前往武库,也没有攻打司马门,他便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所谓奇谋经略,意气风发,在诸多世家子弟中从不少见,但能够忍住权力的巨大诱惑,并且能够在时局中调整自身位置的人并不多。而刚才,他也亲眼目睹了这位女侍中如何借由宗王对自己的殿中尚书府进行重新的定位与布局。

    陆昭连忙回礼道:“太尉过誉了。不知太尉找晚辈,有何吩咐?”

    吴淼道:“女侍中是否要去北门?我恰巧也要去北门处整顿驰道,不如一起乘车同行。”

    陆昭也知吴淼有事不好当面说,因此应了下来:“太尉有教,晚辈敢不从命。”

    丞相府非属内宫,三公在驰道范围内允许乘车,吴淼更有内宫乘辇的殊荣,和一路靠腿的陆昭不一样。既然能蹭一段车,陆昭也想趁机松一口气。因此两人向北走过止车门后,便乘车经由驰道向东,前往长乐宫北门。

    待车子平稳行驶,吴淼才对陆昭道:“陛下已命我代理丞相,掌外朝政事,只是行台将要归都,许多人事不好安排。”

    吴淼代理朝政,以前崔谅时期的行政架构自然不会再用,因此要有不少人官复原职。但是行台即将归来,也面临着大量岗位重叠的问题。譬如中书省,先前太子在行台设置中书省时规避了中书监一职,仅设中书令。自陆昭请辞后,也只设了中书丞,都是在绕着长安几位在任的望重者来走。但是像中书侍郎这样的中级官员就难以避免地占了全额,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那么待行台归来,只怕长安要面对八名中书侍郎了。这还仅仅是中书一省,尚书省有六曹,这样的职务重叠只多不少。

    “我想既然陆侍中曾任中书令,也不妨多来公府走动。”随后吴淼取出一封名帖道,“殿中尚书府虽是新开,想来事务也是颇多。若陆侍中每日能拨冗一个时辰,来公府加以商讨。对时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晚辈……”陆昭一时间未想好,本想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拖延。

    然而吴淼却微笑道:“这份名帖就先留在女侍中你手里。近日公务繁忙,也不必急于一时,日后若有闲暇,再叙不迟。”

    北门距离丞相府本身并不远,乘车至此则更快。陆昭下了车,又亲自送吴淼离开。她明白吴淼的用意,自己这个殿中尚书的存留时间并不长,日后若要保持对宿卫的影响力,避免人亡政息,除了在现阶段通过提拔武将笼络人心之外,就是与吴淼一方达成一个长远的合作。

    而且经由崔谅之乱,虽然魏帝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再设立丞相,但在元丕的到来与元澈的归来后,吴淼或许会从太尉转任司徒、司空等相位,继而帮助魏帝借由调整三公制度,重构外朝权力,来推动皇权的集中。而太子的乳母也在这个时期被推入内宫,汲取权力。在太子继位后,是要继续保持一个保太后、皇帝、相权这样一个三方参政局面,还是皇后、皇帝、相权的合作的局面,就要看陆昭的选择了。

    第237章 傲世

    北门宿卫军生事终于在陆昭与元漳赶到之后平息。这些宿卫原在宫城禁卫军编制。后来崔谅入都, 洗革禁军,大部分宿卫被边缘化,派遣至长乐宫外各处戍守, 部分人则作为役使被划至叛军麾下。

    如今宫城内外各部军迷惘无从,混乱不堪, 陈霆与许平纲不乏镇压游说。但陆昭看到曾经的叛军来劝告以前的正规禁军不要叛乱闹事时, 也觉得气氛场面相当尴尬。好在自己与元漳身穿章服,赶到之后场面才有所扭转。

    自早至晚不曾停歇的整顿与公事让陆昭不得不歇在宫中。自回永宁殿向皇帝复命后,陆昭又前往后妃们的居所向皇后复命请安。如今少府尚未恢复先前的调度之便, 皇后既留陆昭用晚饭,陆昭也就不作推辞。

    陪同的还有几位太妃另并姜昭仪等妃嫔。陆妍一向不端架子, 几位妃嫔在战乱时便居一处,一年时间竟也处得真如姐妹一般, 闲话起来颇为亲昵。

    陆昭与太子的婚事总归是绕不过去的,几位太妃嘴里也不乏溢美之词, 最后仍是姜昭仪占据了先导,对陆昭道:“陛下也有意给雁凭公主择驸马。听闻你大兄尚未娶妻, 何不让皇后借这个机会, 讨了这门亲事?”

    陆昭闻言,连忙起身道:“天子家事,不敢妄议, 公主帝王之姬,身份尊贵,非凡等可以轻幸。”

    几位年轻太妃不乏闺阁有女, 许是一年间苦闷得久了, 如今见有孤单鸳鸯,忙不迭起了执红线的念头。因笑道:“车骑将军怎能以凡等相称, 配适帝女,依我们看也并无不可,太子妃这是举贤避亲呢。”

    陆昭笑了笑道:“让太妃见笑了,倒非是举贤避亲。若皇室子女皆适一家,朝政则难持公允,晚辈怎敢为此私念,而使家国失之大道。”

    陆昭之所以反对这一门亲事,理由也很简单。于私,陆家不可能把所有重注都压在皇室身上,因此在兄长的婚事上必然会选择一个北方高门。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如此,借由子女婚事来拉拢各方。眼下皇室力量虽然有所抬头,但也只是太子一枝独秀,余者皆是微弱到极点。政事大略,太子并没有完全掌控的实力,主要还是取决于执政几家。眼下陆家太过煊赫,对于皇帝来说场面并不好维持,因此日后必会借着给雁凭公主挑选驸马的机会,再拉入一家,以作强援。

    朝廷再弱,也是帝国,立于正朔,维之大义,绝无可能让政令出于一门。皇帝也好,门阀也罢,最期冀的仍是一个雨露均沾的平衡。对于门阀来讲,可以抹平一家独大带来的危机感,从而减轻内耗,更长久地把持朝政。而作为皇帝来说,他必须要用自己的皇室权力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金城之战与崔谅之乱后,以顾承业为首的南人开始真正进入朝堂的中心。除了陆昭背后的推动外,也是这个帝国对于江南资源有所需求,进而开放怀抱,欢迎南人的到来。至于皇帝在第一时间内就颁诏封自己为太子妃,本身也是对南人势力的笼络。在东望洛阳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由西面的长安与南面的扬州、豫州联网,足矣形成对关东世族的压力,进而达成一个平衡的局面。

    如果这帮皇族还要让雁凭公主下嫁自己的兄长,看似是助长了陆家的气焰

    ,但在所有人眼里,无异于抹杀每个人在时局中为平衡所做出的努力。即便是与陆家蜜里调油的关陇世家,对于这样的分利方法也不会乐见。

    皇后陆妍见陆昭回绝的干脆,也放了心,仍免不了缓和道:“雁凭年纪还小,尚未定性,若议婚嫁,确实也早了些。不过既然说到此节,昭昭日后也要多多留意,若有合适人选,也当在太子和你父皇面前提一提。”

    陆昭明白姑母想趁陆家在权力最盛的时间里,把这件事情坐实。日后太子归朝,皇帝若真引强援为婿,反倒不好解决。

    只是眼下陆昭也未看出时局中有什么合适的人选。现在吴淼虽然会帮助维持局面,但毕竟非血缘关系,年纪也已经很大,能够站在台前抵住一时风浪,已经相当了不起。如果魏帝有心,或许会许吴淼之子以驸马之职,但这样无疑又要面对得罪王家的风险。

    至于原先有可能的王子卿,由于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