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160-170(第11/22页)
刘彻将视线停留在隋朝官制那一部分,细细琢磨起来。
有意思!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仙画那句将权责分得更细,才能避免人专权的意思。
的确如此……刘彻心中暗道。
而
且这段时间以来,他愈加发现,要做的事情越多,越需要进行专门的精细的管理。
像现在这样,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将事情大包大揽就往往会有些力不从心。
或许,也可以学学这官制,刘彻心中滑过这样一个念头。
……
【唐朝从官制到科举再到教育都承袭了隋制,只是完善和周全了不少的细节。】
【比如教育这方面。】
【它同样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又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朝廷统一规定教材和教学计划。仅中央官学就分为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这三个的区别和学生们家长的官职有关系。】
【这一点就还蛮微妙的。阶级,始终存在。】
【唐时的士族门阀并没有消灭。】
【但比起以往,算是好多了。】
【而且它的各类学校分得还蛮细。像天宝年间中央官学增设了广文馆,专门收留的就是各地来京科考结果没考上于是打算继续复读的那些贡生们。】
【它还有专门的技术学校,律学、书学和算学。对应法律、书法和算数学。】
长安城内。
无数的学子带着书童,或者是自己背着自己的书箱,在城中行色匆匆的赶路。
“快上课了,来不及了,赶紧走。”
有在路上遇上相熟的同学或者是朋友,还能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交流一下各自学校的授课进度。
“还是羡慕你们四门学的啊。”算学的学子道。
四门学的学子苦笑:“那我们也羡慕在国子学和太学的呢。”
两人正好走到岔路口,一往左,一往右,便互相告别了。
而在国子学的大门口,甚至有不少异域长相的年轻人穿着学子服,他们或来自新罗、或来自东瀛、高昌、吐蕃等地,千里迢迢只为来大唐求学。
在一些大家的课堂上,往往前来听讲的学子众多,甚至一直挤到了院外。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旁系专业学校,直接隶属于太常寺太医署的医药学;隶属于太仆寺的兽医学;隶属于秘书省司天台的天文历数学。】
【甚至还有专门的道教学校,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崇玄学!】
路小柒放了一张唐朝时各类官学的架构。
除了国子监等七学是独立的之外,其余的旁系学校都隶属于相应的行政机构。
她还放上了可以查到的当时唐朝所规定的一些相应的官方□□材。
经学类的无非就是四书五经等,还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但算学等专业性学校则有自己的专业书籍,《九章算经》等等。
另外,还有各个学校的招生标准。
比如国子学,是三品以上的子孙,而太学是五品以上,四门学则是七品以上。
其等级划分森严明显。
……
民间的百姓们,尤其是宋以前的,就算是没读过书的也能喊出几大世
家的名字。
什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
对他们来说,这些世家大族就宛如天上的云一般高不可攀。
世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平民连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官员的子弟上更好的学校,同样如此。
总不能让他们的金贵儿孙们和我们泥腿子上同一所学校吧?
那怎么行?
听上去就是大不敬。
但此刻,不知为何,听得到了唐朝,这样的阶层还依然存在,很多人心中却忽然生出了一些淡淡的不爽与质疑。
但若说不爽在哪里?他们却又回答不上来,或者是不敢去细想。
唐朝,贞观。
孙英娘一家也在观看仙画。
她现在算是一名正式的医院医生了,算得上是公务员,而且又在医学院学习过。因此,她爹娘都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她。
“那现在是长安大学厉害还是国子监厉害?”
国子监只收大官子弟,而新开的大学是不分出身的,只要没案底就行。
孙英娘还真知道一点内幕:“最厉害的其实是弘文馆,那可是皇子皇孙们上学的地方。国子监也只能排在第一。”
“大学嘛,当然也挺厉害的,而且招揽了很多厉害的夫子。”
她娘继续问:“那到底哪个更厉害?”
孙英娘:“……现在肯定还是国子监厉害一点点,不过我觉得再过几年,十几年,可能大学更厉害一点。”
她不再是那个没有见识的小姑娘了,读了书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眼界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孙英娘觉得,现在朝廷明显是想要发展科学,走后世那种综合性大学的路子。只要这大政策不变,人们肯定会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便利,那大学的迎头赶上就不是问题。
说不定到时候,连皇子皇孙都要来大学读书呢。
……
【至于民间教育,在唐朝同样很受欢迎,甚至发展到了一个小高峰。】
【一些没有官职的文人学士开始在家中开起了私塾。】
【受教育的阶层开始下移。】
【韦庄的“韦氏教坊”、孙光宪的“孙氏书院”、韩愈的“韩文公书院”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说教育机构。】
一总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访自己的未来老师。
父母将十块肉干捆绑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给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几句小童,见他说话口齿清晰,反应灵敏,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一系列的学校加上全国的私塾书院之类,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见,唐朝民间求学的风气肯定是可以的,百姓们的文化欣赏水平也还不错,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个几乎全民皆诗的文学和诗歌的盛世。】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热的诗歌爱好者。】
【唐朝的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闪耀,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华章。如果换在一个教育落后、文化贫瘠的社会,那是完全无法做到的。】②
黄鹤楼。
一位疏朗洒脱的青年文士与友人饮酒。
酒酣正兴,他站起身笑道:“听闻常有文人雅士在黄鹤楼留下许多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