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80-90(第10/26页)


    所以如果可以,还是由官方,先行试种才更安全,因为普通百姓,并没有能力兜底。

    “可要我带小公子去找方大人?”

    筠哥儿看出张女史忙,摇头,“不用啦,多谢张大人,我等娘亲回来就是,不耽误你们。”

    他们刚到,也累,倒不如休息一天,明天也去看看港口的海商。

    海商啊,赚的都是赌命钱。

    张女史虽然没有带筠哥儿他们去见方郎中,但是她清楚无论筠哥儿不去是因为贴心他们,还是自己累了,筠哥儿到了的消息都该及时告诉方郎中。

    于是便让府中的小厮赶紧去了港口递消息。

    温司庭在外游走,张女史守家处理内宅,孔女史性子大大咧咧,却见识不凡,番邦语言学得快速,留在方郎中身边跟海商和外商交流。

    经过一年的磨砺,孔女史性格其实也沉稳下来不少,得到了消息也是先跟着方郎中先处理眼前的问题。

    等处理好了,才给方郎中汇报。

    “下人说是小公子的武师傅一路护送这来的,身边有小厮,还有一个凌公子,和小公子差不多年岁,让下人单独找了间院子住进去,一应待遇不能低了公子。”

    方郎中擦完了手上的水,笑道,“我大概知道凌公子是谁了,是得好好伺候着,挑几个机灵的,嘴严的丫鬟伺候。”

    孔柔并没有见到凌小小,也不知道三公主的性格,所以并不能理解方郎中想到了什么。

    只是等回到府邸,见到那个凌小公子红着脸给喊方三娘方姨……

    哦,是害羞的小姑娘啊……

    小姑娘……

    女娃?!

    孔柔长大了嘴,妈呀,这哪家的女娃子啊比她还能跑!

    没有人解答她的疑惑。

    直到半夜,孔柔才猛然起身,给了自己一巴掌呼到脑袋上。

    “我真是蠢呐!”

    还好她现在稳重了,当时没表现出哪里不对。

    对此,温司庭和张女史:……

    第85章 兴高采烈跳进坑

    很神奇的是,在港口上,筠哥儿感受到的是一种矛盾,一种荒凉又繁茂的矛盾。

    这和朝廷的禁海政策有关。

    本朝立国之初,不仅要面对周边游牧民族的侵略,倭寇又常来骚扰海边的渔民,劫掠海上航行的商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朝廷当然要反击,但倭寇毕竟在海上,中原王朝行海军过去攻打,成本太高,而只是在海边作战反击,又不能将他们打服。

    长此以往,对朝廷的负担太大,且朝廷初立,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太大,什么都要分心。

    为此,当时的太.祖只能同意官员的提议,暂且禁海,减少损失,将更多的兵力和钱财,能放在周边的游牧民族上。

    经过太.祖,太宗,和太上皇三代,才终于将周边的地区彻底平定,让周边的百姓过上了安生日子。

    太上皇年少继位,重用武将勋贵,不难看出其对外的态度。

    待中原平定,太上皇也曾提过放开海禁,但并不顺利。

    为何?当然是因为利益团体。

    因为便是禁海,也不是彻底隔绝与外边的交流,而是只开放几个港口,由官方进行对外的贸易,以及迎接来朝贡的外邦国家。

    而少有的几家海商要出海,就得经过官府的同意,获得市舶司的盖章认定。

    当初王家之所以能兴盛,便是因为他们有海图,在海禁之前就是在经营海上贸易,而后禁海后抓住机会成为了官方海商之一。

    太宗仁善,对外以安抚手段为主,但到了太上皇,又恢复了太.祖遗风,王家当家人果断拿出经营海商的钱财供太上皇行军打仗,这才慢慢在官场任职有了爵位,才有了和贾家等家族的接触。

    而有了爵位后,有些事情自然不适合,故而又将次女嫁给了皇商薛家。

    虽然薛家没有海贸资格,王家也不再明面经营海贸,但这几十年的资源,在海贸上的经验,足以让他们躺着都能赚一笔。

    一旦放开海关,让普通商人也能直接对外航海,他王家这样的人家又如何赚中间差价?又如何赚居间费用?

    王家,也仅仅是获利的一个家族。

    便是太上皇的人自己都不愿意,更遑论其官员?

    不说这些官员能搜刮的油水会少多少,一旦放开,便意味着倭寇的骚扰又放到了明面,海军的训练又要增加,也就是国库负担会增加,官员如何会同意。

    且这仅仅是利益链条之一,海禁一旦放开,影响更为直接的,通过运河输送粮食进行买卖的产业链条,一旦海禁放开,运河的速度不再占据优势,这让靠运河吃饭的人怎么办?漕运,可是一大肥差。

    最简单的表层就是海禁打开,沿海海线直接运输,速度快不说,一次运送的粮食也更多,速度也更快,损耗相应也就更少,看起来是好事,但是也正是损耗更少,更容易计算,这才是阻碍。

    而且需要的人力减少了,其中减少的岗位又怎么办?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的机会?朝廷如何平衡?也许长远来看是好的,但是短期损失的利益呢?谁愿意吃亏?

    也就造成了,海禁的政策拖到了现在。也导致现在还能出海的海商,一个个肥得流油,负责海贸的市舶司官吏更是油光水滑,漕运利益令人眼馋。

    但能出海的,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几家,要么就是私自出海,真赌命的。

    私自出海,可不能大张旗鼓的准备,一旦遇上倭寇海盗,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没有活路了的,才会赌这一把。

    所以呀,繁荣是真的繁荣,却是虚假的繁荣。

    荒凉,却是真的荒凉。

    一枝独秀对比百花齐放,怎么能不说是荒芜呢?

    踏上甲板,一眼便看到了搬放货箱的工人,而甲板上,零零散散还有一些黄毛卷毛的外国商人,和一些商贩进行交流。

    筠哥儿摇着一把山水折扇,腰间挂着的环形玉佩,穿的衣服更是难得一见的雪缎所制,旁边是同样好奇的一眼富贵打扮的凌小小,身后还跟着书童打扮的明玕,小小的丫鬟春檐,护卫打扮的秦硕。

    浑身上下都写满了两个字:有钱,来宰!

    能在海港码头的,哪怕是搬工,都有的是一双富贵眼。

    没一会儿,筠哥儿身边就已经有了好些倒卖外国商品的小贩。

    “这位公子,您是初次来码头的吧。可要小人给您指路?”

    说是指路,其实做推荐和避坑指南。

    筠哥儿手里的折扇随意收拢,在手指间灵活转圈,像是在思考,其实已经略过了一番码头的情形,“这儿的新鲜玩意儿有店铺里的多吗?”

    那人听筠哥儿回了他的话,一张脸笑得更真了几分,就像是对待爹妈一样亲切,“小人刘二,公子您这可是问对人了。”

    “这外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